黄芪,原名为黄耆。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补气中药,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但需注意配伍禁忌与特殊人群适用性,以下为具体分析:
一、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
- 黄芪被誉为“补气圣药”,可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增强免疫力,改善气虚引起的乏力、气短等症状。其补气作用有助于抵御外邪,常用于表虚自汗、易感风寒的治疗。
利尿排毒
- 黄芪具有利尿作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毒素排出,对水肿、肾炎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抗菌消炎
- 黄芪含有多种抗菌成分,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活性,对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降血压与降血糖
- 黄芪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有助于降低血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抗肿瘤
- 黄芪中的多糖、皂苷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保护心脑血管
- 黄芪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抗疲劳与抗氧化
- 黄芪能够提高人体的能量水平,减轻疲劳感,增强体力和耐力。同时,其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二、用法用量
成人用量
-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建议剂量为9-30克。若用于严重疾病或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至30-60克,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儿童用量
- 对于儿童,建议按照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通常每公斤体重使用0.5-1克黄芪,但具体剂量应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特殊人群
-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谨慎使用黄芪,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较弱,用量也需适当减少,一般在每日9-15克范围内。
制剂形式
- 黄芪有多种制剂形式,如煎剂、片剂、口服液等。煎剂需将黄芪煮水后服用;片剂和口服液则按照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三、使用禁忌
配伍禁忌
- 黄芪不宜与龟甲、白鲜皮配伍,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
证候禁忌
- 胃有积滞、阳盛阴虚、上热下寒,以及多怒、肝气不和,还有水痘、疮痈热入血分严重者均为黄芪的证候禁忌。伴有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症见头重脚轻、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舌红苔少等)、疮疖痈肿初起或破溃后热毒未消者,服用黄芪后不但没有治疗作用,还有可能加重病情。
过敏反应
- 对黄芪任一化学成分过敏者不适宜服用,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
特殊生理状态
- 感冒发热、实热证患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有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情况时,应避免使用黄芪,以免加重症状。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或服用黄芪后出现胃脘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的人,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
-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应避免使用黄芪,以免加重病情或导致免疫反应异常。黄芪可能会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在使用黄芪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附图
原态
药材
饮片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