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但需注意禁忌人群与配伍禁忌,以下为具体分析:

一、功效与作用

  1. 清热燥湿

    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能清除体内热邪与湿邪,改善湿热引起的胸闷、恶心、呕吐、黄疸、泻痢等症状。常用于治疗暑湿胸闷、湿热痞满等病症。

  2. 泻火解毒

    黄芩可泻肺火、胃火,对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目赤肿痛等温热病症有显著疗效。其解毒作用还能抑制热毒扩散,促进脓肿消退,常用于治疗疮疡痈肿等热毒病症。

  3. 止血

    黄芩通过清热凉血作用,抑制血液妄行,可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状。

  4. 安胎

    黄芩能清热泻火,改善孕妇体内热邪过盛导致的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伍使用,增强安胎效果。

二、用法用量

  1. 常规用量

    内服煎汤时,成人单日剂量一般为3-10克。治疗热证明显(如高热、肺痈)时,可增至10-15克,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研末冲服时,剂量减半,建议1-3克/次。

  2. 特殊人群

    儿童用量为成人1/3-1/2(1-3克),孕妇需医生评估后使用。长期用药或特殊病症治疗时,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三、使用禁忌

  1.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者:黄芩性寒,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加重。

    • 阴虚火旺者:黄芩清热作用可能加重阴虚症状,如潮热盗汗、口燥咽干等。

    • 血虚萎黄者:其苦寒之性可能进一步耗伤气血,不利于病情恢复。

    • 孕妇:黄芩具有活血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

    • 过敏体质者:对黄芩过敏者禁用,以免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2. 配伍禁忌

    • 与肉桂相克:两者药效相互抵消,影响治疗效果。

    • 与维生素B2、C同用禁忌:黄芩可能破坏维生素效果,降低营养价值。

    • 与抗凝药物联用禁忌:黄芩具有降低血液凝固功能的作用,与抗凝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3. 其他禁忌

    • 黄芩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 服用期间需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四、附图

药材

中药-黄芩-药材.jpg

饮片

中药-黄芩-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