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山药的别名较多,常见的有怀山药、淮山药、薯蓣、土薯、山薯蓣、玉延等。不同地区可能还有其他的俗称,但“山药”是其最通用的名称。
二、入药部位
山药的入药部位是其干燥的根茎。通常在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根头、外皮及须根,洗净,切片或直接干燥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肾经。
四、功效主治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主治:
脾虚食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久泻不止:用于脾虚泄泻,久泻不止。
肺虚喘咳:用于肺虚久咳,气短乏力。
肾虚遗精:用于肾虚遗精、尿频、带下等症。
阴虚消渴:用于阴虚内热,口渴多饮,消渴症。
五、相关配伍
山药配茯苓: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泄泻便溏。
山药配芡实:健脾补肾,涩精止遗,用于脾肾两虚,遗精尿频。
山药配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
山药配黄芪:益气健脾,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山药配麦冬:养阴生津,用于阴虚内热,口渴多饮。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七、使用禁忌
湿盛中满者慎用:山药性偏滋腻,湿盛中满者(如腹胀、大便溏泻)慎用。
积滞者慎用:食积停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过敏者禁用:对山药过敏者禁用。
八、炮制
山药的炮制方法主要有:
生山药:直接切片或干燥后入药,偏于养阴生津。
麸炒山药:将山药片与麦麸同炒至微黄色,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
土炒山药:将山药片与伏龙肝(灶心土)同炒,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生山药:呈类圆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粉性足。
麸炒山药:表面微黄色,偶有焦斑,略有焦香气。
土炒山药:表面挂土色,有土香气。
显微鉴别:山药粉末中可见淀粉粒、草酸钙针晶束等。
理化鉴别:可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山药中的有效成分。
十、贮藏
山药应贮藏于干燥通风处,防潮、防蛀。麸炒山药和土炒山药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