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薏苡仁别名众多,常见的有薏米、苡米、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这些别名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的称呼习惯。
二、入药部位
薏苡仁的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凉。
归经:归脾、胃、肺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主治:
水肿,脚气浮肿:薏苡仁有利水渗湿之功,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等症。
脾虚泄泻:能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
湿痹拘挛:可除湿通痹,舒筋脉,缓挛急,常用于治疗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
肺痈,肠痈:有排脓消痈之效,为治肺痈、肠痈的常用药。
赘疣,癌肿:具有一定的解毒散结作用,可用于治疗赘疣、癌肿等。
五、相关配伍
配伍茯苓:增强健脾利湿之力,用于治疗脾虚湿盛之水肿、泄泻等症。
配伍独活、防风:增强祛风湿、通经络之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配伍冬瓜皮、赤小豆:利水消肿作用增强,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配伍苇茎、冬瓜仁:增强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等症。
配伍败酱草、附子:可温经散寒、祛湿排脓,用于治疗肠痈内脓已成,属寒湿者。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9~30g。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敷。
炮制品选择: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七、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薏苡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孕妇应慎用。
津液不足者慎用:薏苡仁利水渗湿作用较强,津液不足者慎用,以免加重津液亏损。
滑精、小便多者不宜用:薏苡仁有利水渗湿之功,滑精、小便多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症状。
八、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麸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麸炒后增强健脾作用。
清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晾凉。清炒后寒性略减。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外观: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
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
质地: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气味:气微,味微甜。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类球形、半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18μm,脐点星状、三叉状、人字形或裂缝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可进行薄层色谱法等鉴别,以薏苡仁对照药材为对照,鉴别其化学成分。
十、贮藏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注意事项:薏苡仁易生虫,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发现虫蛀及时处理。可采用密封贮藏、低温贮藏等方法,以延长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