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是常用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但因其有毒,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和用药规范,以下从基本信息、功效、临床应用、禁忌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本信息

  • 性味:辛、温,有毒。

  • 归经:归脾、胃、肺经。

  • 采收与炮制: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生半夏毒性强烈,必须炮制后使用,常见的炮制品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

二、核心功效

  1. 燥湿化痰

    • 适用于湿痰、寒痰证,如咳嗽痰多、色白清稀,常配伍陈皮、茯苓。若痰热咳嗽,需与清热药同用,如黄芩。对痰湿上扰引起的头痛、眩晕(如梅尼埃病)也有疗效。
  2. 降逆止呕

    • 是止呕要药,尤其擅长治疗痰饮或胃寒呕吐,常配伍生姜(如小半夏汤);胃热呕吐则需配黄连、竹茹。
  3. 消痞散结

    • 可治疗痰湿阻滞、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脘痞闷、梅核气(咽中异物感)等,常与厚朴、紫苏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用于瘿瘤痰核(甲状腺结节等),可配伍昆布、海藻。
  4. 外用消肿止痛

    • 生半夏研末调敷,可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现代用于乳腺炎初起、跌打损伤局部肿痛。

三、临床应用

  • 治疗湿痰喘急、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 治疗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 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治疗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四、禁忌与注意事项

  1. 禁忌人群

    • 孕妇:可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存在致畸、流产风险。

    • 阴虚燥咳者:症见干咳少痰、咽干舌红者,误用可能加重津液耗伤。

    • 出血性疾病、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儿童、年老体弱者:需减量慎用。

    • 对半夏过敏者:禁止使用。

  2. 配伍禁忌

    • 乌头类药材:根据中医“十八反”,不可与川乌、草乌、附子等同用,否则可能增强毒性,导致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 热性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同用,可能会增加药物的热性,导致上火或加重热性疾病。

    • 破气药物:如枳实、厚朴等同用,可能会减弱半夏的化痰效果,影响治疗效果。

    • 有毒药物:如马钱子等同用,可能会增加毒性,导致不良反应。

  3. 剂量控制

    •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常用量为3 - 9克,超量可能引发中毒,切勿自行加量。
  4. 中毒处理

    • 误服生品可立即口服生姜汁或浓茶缓解,严重者需急诊洗胃。

五、附图

原态

中药-半夏-原态.jpg

药材

中药-半夏-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