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蒲公英的别名丰富,常见者包括黄花地丁、婆婆丁、蒲公丁、奶汁草、金簪草、黄花三七、尿床草等。这些名称多源自其形态特征或民间用途,如“尿床草”形容其利尿功效。
二、入药部位
蒲公英以全草入药,包括根、茎、叶及花。传统认为:
鲜品:清热力强,常用于外敷痈肿;
干品:便于储存,多用于内服。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甘,寒。
归经:肝、胃经。
其寒凉之性可清肝胃实火,甘味缓急止痛,苦味燥湿解毒。
四、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治痈肿疔毒、乳痈内痈(如急性乳腺炎)。
利湿通淋:疗热淋涩痛、湿热黄疸(如胆囊炎)。
消肿散结:消乳痈、瘰疬痰核(如淋巴结炎)。
清肝明目:缓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通经下乳:助产后乳汁不通。
五、相关配伍
配金银花:治痈肿疮毒,如“五味消毒饮”。
配茵陈:利湿退黄,疗黄疸。
配夏枯草:散结消肿,治瘰疬。
配车前草:通淋利尿,治湿热下注。
配菊花:清肝明目,缓目赤肿痛。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
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
食疗:嫩叶可凉拌、炒食或泡茶。
七、使用禁忌
用量:过量易致腹泻,脾胃虚寒者慎用。
人群: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防皮疹、瘙痒。
配伍:避免与温热药同用,防寒热相激。
八、炮制
净制:去泥沙、杂质。
切制:鲜品切段,干品切厚片。
干燥:阴干或低温烘干,防暴晒损效。
炒制:文火炒至微黄,减寒性,适脾胃虚者。
酒制:黄酒闷润后炒干,增活血散结之力。
九、鉴别
真品特征:
叶:倒披针形,羽状深裂,有白色乳汁。
花:头状花序,舌状花黄色。
根: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断面白色。
伪品:
苦苣菜:叶无白色乳汁,根较细。
桃叶鸦葱:花黄色但叶形不同。
十、贮藏
防潮:置干燥容器,防霉变。
避光:阴凉处存放,防有效成分分解。
密封:干品密封,鲜品冷藏或短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