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等功效,但阴虚火旺者、孕妇等人群需慎用,以下为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植物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
炮制方式:通常于春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后生用,或经蜜炙等处理。
外观特征:呈长圆柱形,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及细皱纹,质地硬而脆。
二、核心功效
发汗解肌
适用症状:用于风寒感冒表虚证,可缓解恶风、发热、头痛等症状。
作用机制:桂枝能促进人体汗液分泌,进而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
温通经脉
适用症状:改善寒凝血滞引起的痛经、关节疼痛,或与当归、川芎等同用。
作用机制:桂枝能温煦经络、散寒止痛,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寒凝血脉、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助阳化气
适用症状:适用于心阳不足导致的心悸、水肿,或脾阳虚引起的痰饮、小便不利。
作用机制:桂枝可补助心阳、脾阳,从而起到助阳化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蓄水证。
调和营卫
适用症状:对于营卫不和引起的自汗、盗汗等症状有调理作用。
作用机制:桂枝能够调和人体的营气和卫气,即调节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抗菌消炎
适用症状:辅助治疗感染疾病。
作用机制: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镇静安神
适用症状:可缓解烦躁不安等症状。
作用机制:桂枝中的桂皮醛能使小鼠自主活动减少,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时间明显延长,还能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
护肝醒酒
适用症状:对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有好处。
作用机制:桂枝可以减少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产生,减少对肝的损害,也可以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三、临床应用
桂枝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将以上五味药材切碎,放入锅中,加水约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塞干呕等症状。
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四、禁忌与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阴虚火旺者:桂枝性味辛温,易助火伤阴,故阴虚内热者应避免使用。
孕妇:桂枝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对妊娠有一定影响,因此孕妇需谨慎使用或遵医嘱。
发热、高热患者:桂枝具有较强的温补作用,高热患者使用可能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热。
重度心脏病患者:桂枝中含有桂皮醛等成分,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重度心脏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过敏体质者:有些人对桂枝中的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应提前进行过敏测试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实热无寒症者:桂枝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对于实热无寒的症状并不适合,使用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有出血倾向患者:桂枝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有出血倾向患者忌用。
月经过多者:桂枝具有助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配伍禁忌
- 桂枝不宜与赤石脂、白石脂一起使用,以免降低药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 - 6克,大剂量可用至15 - 30克;或入丸、散。
桂枝中含有挥发油,故不宜浸水太久,也不宜久煎。
桂枝用量不宜过大,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
饮食禁忌
用药期间需注意忌食寒凉、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桂枝能刺激汗腺分泌,故自汗、盗汗者不宜单味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