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 Curcuma aeruginosa Roxb.[C.zedoaria non Rosc.]、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 和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的根茎。莪术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广西莪术分布于广西;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
别名
蓬莪荗、蒁药、蓬莪术、广荗、蓬术、青姜、羌七、广术、黑心姜、文术。
入药部位
根茎。
性味
味辛、苦,性温。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主治
用于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行气止痛多生用,破血祛瘀宜醋炒。
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12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时,挖掘根部,除去根茎上的泥土,洗净,置锅里蒸或煮约15min,晒干或烘干,撞去须根即成。也可将根茎放入清水中浸泡,捞起,沥干水,润透,切薄片,晒干或烘干。
二、炮制方法
1、莪术:《本草图经》:“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热入臼中捣之,即碎如粉。”《博济方》:“捣为末。”《朱氏集验方》:“去皮切片。”《卫生宝鉴》:“铡开捣细。”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或置笼屉内蒸软后切薄片,干燥。生品行气止痛,破血祛瘀力甚。
2、醋莪术:《雷公炮炙论》:“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吸令干,重筛过用。”《校注妇人良方》:“醋浸炒。”《普济方》:“醋煮,切片,焙干,为末。”《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现行,取净莪术置锅中,加米醋与适量水浸没,煮至醋液被吸尽,切开无白心时,取出稍晾,切厚片,干燥。每莪术100kg用米醋20kg。醋炙后主入肝经血分,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
3、酒莪术:《开宝本单》:“酒研服之。”《丹溪心法》:“酒洗,炒。”现行,取净莪术片,置锅内,用微火加热,炒热后,均匀喷入酒,继续炒干,取出晾凉。每莪术片0.5千克,用酒0.06千克。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醋莪术、酒莪术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鉴别
一、药材性状
(1)莪术:根茎类圆形、卵圆形、长圆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5cm,直径1.5-2.5cm。表面土黄色至灰黄色,上部环节明显,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体重,质坚实,断面深绿黄色至棕色,常附有棕黄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2)广西莪术:根茎类圆形、卵圆形或长卵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长3.5-6.5cm,直径2-4.5cm。表面土黄色或土棕色,环节明显成不见,有点状须根痕,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侧生根茎痕,侧生根茎痕较大,位于下部。质坚重,断面棕绿或棕黄色,内皮层环纹黄白色,皮层易与中柱分离,可见条状或点状维管束,气香,味微苦、辛。
(3)温郁金:根茎长卵圆形或长圆形,顶端长尖,基部多钝圆,长3.5-8cm,直径2-4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上部环节凸起,基部有下陷的须根痕,可见短的须根,有刀削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常附有淡黄色或黄棕色粉末,可见点状或条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均以质坚实、气香者为佳。
二、显微鉴别
广西莪术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有时已除去。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较宽,维管束外韧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维管束较小,排列较密。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含有金黄色油状物。薄壁细胞充满糊化淀粉团块。
三、理化鉴别
(1)薄层色谱:取温郁金块根粉末100g,用水蒸气蒸馏,取微量挥发油点祥于桂胶薄层板上,以莪术醇、姜黄酮为对照品,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开,10%磷铝酸乙醇溶液显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有相同的斑点。
(2)吸收度检查:取本品中粉30g,加氯仿10ml,超声处理40min或冷浸24小时,滤至10ml量瓶中,用氯仿洗涤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本溶液在242nm处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度不得低于0.45。
四、饮片性状
莪术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黄白色的内皮层环纹及淡黄棕色的点状维管束。周边灰黄色或棕黄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较黯,微黄色,偶有焦斑,角质状,具蜡样光泽,质坚脆,略有醋气。酒莪术形如莪术片,色泽略深,微有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