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功效,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功效主治
疏肝泄热:用于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导致的胸胁胀痛、乳房胀痛,常配伍延胡索、柴胡等药物。川楝子可治疗肝郁化火引起的胸胁胀痛,缓解情绪焦躁、睡眠不佳等症状。
行气止痛:对疝气疼痛、睾丸肿痛有缓解作用,多与小茴香、木香等同用,被称为“治疝专药”。同时可治疗肝胃气滞、郁而化热之脘胁疼痛,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两胁窜痛、妇女气滞痛经等。
杀虫:可治疗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常与槟榔、使君子等配伍。川楝子含川楝素等成分,对蛔虫有麻痹作用,也可用于治疗头癣,将川楝子单味烤黄研末,与等量猪油拌成油膏外擦患处。
二、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常规用量为5 - 10克,一般用煎汤,也可入丸、散。为去肝火止胀痛,常用炒制川楝子;生用治疗肚子中有虫等症状。
外用:研末调敷可缓解疥癣瘙痒,或适量研末调涂。例如治冻疮时,川楝子120克,水煎后乘热熏患处,再将药水泡洗。
三、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川楝子不宜与温补类药物同用,避免药性冲突;与防己、茯苓同用,易导致虚热内生,出现口干、咽痛、尿少等症状;与甘草、大枣同用,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腹胀、月经不调等症状;与乌头、砒霜同用,会导致心脏毒性增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中西药配伍:川楝子具有神经肌肉传递阻断而致肌无力,不宜与新斯的明同用。
四、不良反应与禁忌人群
不良反应:川楝子含毒性成分,过量可能导致头晕、呕吐,甚至呼吸抑制。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气喘、抽搐震颤、神昏肢厥等危象。现代药理研究表示,川楝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川楝素,小鼠腹腔、静脉、皮下和口服川楝素的LD50分别为13.8mg/kg,14.6mg/kg、14.3mg/kg和244.2mg/kg。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禁服,因其性寒,可能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过敏体质者慎用,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孕妇忌用,避免影响胎儿发育。
五、炮制与注意事项
炮制方法:川楝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川楝子取净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炒至表面焦黄色。炒制可缓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并减轻滑肠之弊,经醋炒制增强了舒肝行气止痛和驱虫的功效。
注意事项:川楝子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