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英文名 HERBA HOUTTUYNIAE),别名:狗心草、折耳根、狗点耳。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别名
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诜),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重药(《现代实用中药》),狗贴耳(《广州植物志》),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福建民间草药》),秋打尾(《浙江中药手册》),狗子耳、臭草、野花麦(《江西民间草药》),臭菜(《中药志》),热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质草(《浙江民间草药》),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湖南药物志》),草摄、红桔朝、臭蕺(《闽东本草》)。
入药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1.《别录》:味辛,微温。
2.《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3.《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4.《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5.《医林纂要》:甘辛咸。
归经
1.《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2.《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1.《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2.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茎扁圆形,皱缩而弯曲,长20~30厘米;表面黄棕色,具纵棱,节明显,下部节处有须根残存;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心形,长3~5,宽3~4.5厘米;上面暗绿或黄绿色,下面绿褐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成鞘状。穗状花序项生。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以叶多、色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多角形,有较密的波状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油细胞散在,类圆形,周围7-8个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腺毛无柄,头部3-4个细胞内含淡棕色物,顶部细胞常已无分泌物、或皱缩。非腺毛(叶脉处)2~4(-10)个细胞,长180~200μm,基部直径约40μm表面有条状纹理。下表皮气孔、非腺毛较多。叶肉组织中有小簇晶微在.直径6~1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