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中药名。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的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别名

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功能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主治

1、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3、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

4、瘀血诸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2、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不良反应

1、生药一般毒性较低,但服用过量也可中毒,尤其是鲜大黄毒性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黄疸等。

2、引起大黄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服用过量及长期使用,故临床上应掌握用量及中病即止的用药原则。

3、中毒早期可注射阿朴吗啡催吐;泻下不止时,可给收敛剂,有脱水现象时可输液;镇静止痛剂也可应用;腹痛剧烈时,可用白芍15克、乌药、黄连、延胡索、藿香各9克、广木香3克、甘草6克水煎服;休克时,可用四逆针,每次2-4毫升肌注或静注。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黄芩为使。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核黄酸、烟酸、咖啡因、茶碱等药同用;

(2)不宜与铁剂、洋地黄等药物合用;

(3)不宜与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合用;

(4)不宜与四环素、利福平、磺胺类药合用,有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

(5)不宜与维生素B2、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4、维生素C合用,因其能使大黄的抑菌作用降低;

(6)不宜与异烟肼同用,容易形成鞣酸盐沉淀,使吸收减少,影响疗效;

(7)大黄与苯巴比妥、磺胺、青霉素、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不宜同用;

(8)酚妥拉明可以拮抗大黄的止血作用,不宜同用;

(9)氯霉素可以降低大黄的泻下作用,不宜同用;

(10)药用炭、鞣酸蛋白、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可以减少大黄的吸收,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2、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

3、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炮制方法

1、大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2、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千克,用黄酒10千克。酒炒后,其力稍缓,并能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

3、酒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装入炖药罐或适宜容器内,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每大黄片或块100千克,用黄酒30千克。

4、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5、醋大黄: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千克,用米醋15千克。

6、蜜大黄: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大黄片100千克,用炼蜜18千克。

7、制大黄(车前草、侧柏叶制):先将大黄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每100千克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千克,鲜侧柏叶10千克),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至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千克,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至五成干时,用刀切成7-10毫米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熟大黄、酒大黄,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性状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卵圆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块片,长3-17厘米,直径3-9厘米。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系由微细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散在的星点(异型维管束),未除尽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切面多凹凸不平。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不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慼。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饮片性状

1、大黄: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小方块,表而红棕色或黄褐色,可见明显星点。有香气,味苦而微涩。

2、酒大黄:形如人黄片,闻深褐色,偶有焦斑,略有酒气。酒大黄形如大黄片,表面黑褐色,微有酒香气。

3、大黄炭:表面焦黑色,内呈褐色,质轻而跪,有焦香气,咪微苫、涩。

4、醋大黄:略有醋气。

5、蜜大黄:形如大黄片、略香气,味甜、苦。

6、制大黄:形如大黄块,略具潸香气,味微苦、涩。

附图

原态

中药-大黄-原态.jpg

药材

中药-大黄-药材.jpg

饮片

中药-大黄-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