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车前子的别名包括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当道、牛舌等,不同地区和文献中存在差异化表述,这些名称多源于其形态特征或药用功效。
二、入药部位
车前子的入药部位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后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寒。甘能补益,微寒可清热,兼具利水之性。
归经:归肝、肾、肺、小肠经。入肝经可清肝明目,入肾经能利水通淋,入肺经可止咳化痰,入小肠经可促进湿热排出。
四、功效主治
清热利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热淋涩痛等症状,常与木通、滑石等配伍。
渗湿止泻: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腹泻,可与茯苓、泽泻等同用。
明目祛痰:缓解目赤肿痛、干涩、视力模糊,常与菊花、决明子配伍;对肺热咳嗽、吐黄痰有辅助作用,常与杏仁、桔梗同用。
润肠通便:适用于因津液不足引起的便秘,可遵医嘱与其他润肠通便药物合用。
其他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车前子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五、用法用量
常规用量:煎服用量为9-15克,需用纱布包煎以防止直接服用导致胃肠刺激。
特殊剂型:研末入丸散时,单次用量不超过3克,需遵医嘱。
配伍用药:
尿频尿急:可与木通、滑石配伍,增强泻火通淋作用。
目赤肿痛:常与菊花、决明子、青葙子配伍使用。
痰热咳嗽:常与杏仁、桔梗、枇杷叶等药物配伍。
六、炮制方法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炒制: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色稍变深,有爆鸣音时取出,晾凉。
盐制: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时,喷淋盐水,继续炒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车前子每100kg,用食盐2kg。
酒制:取净车前子,用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带火色,取出放凉。车前子每100kg,用黄酒12.5kg。
七、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或腹泻者:车前子性寒,可能加重腹痛、腹泻等症状。
肾虚滑精、阳气下陷者:可能加剧肾气不固或乏力等问题。
过敏体质者:若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过量可能刺激子宫,影响胎儿或婴儿健康。
儿童及体弱者: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自行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利尿剂:车前子本身有利尿作用,与呋塞米等药物同服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
降糖药或降压药:可能增强药效,需监测血糖、血压变化,避免低血糖或低血压。
用量控制:避免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发低钾血症、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直接吞服生品:未处理的车前子可能黏附消化道,引发不适。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若服用后出现严重腹泻、头晕等症状,需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