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升麻的别名包括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绿升麻、川升麻等。不同地区和文献中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但上述别名较为常见。

二、入药部位

升麻的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这些植物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秋季采挖后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后使用。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微甘,微寒。

  • 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其辛散微寒之性可升散发表,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四、功效主治

升麻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

  1.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丹毒、痄腮、喉痹、斑疹等。

  2. 升举阳气: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久泻等。

  3. 发表透疹:适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外感表证。

  4. 抗炎镇痛: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5. 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6. 抗肿瘤:部分成分显示抗肿瘤活性。

五、相关配伍

  1. 升麻 + 葛根:增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2. 升麻 + 柴胡:协同升举阳气,治疗中气下陷、脏器脱垂。

  3. 升麻 + 黄芪:增强升阳举陷,用于气虚下陷之证。

  4. 升麻 + 当归:气血双补,治疗血虚气陷之月经不调。

  5. 升麻 + 白芍:调和肝脾,缓解肝郁脾虚之腹痛泄泻。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生用升散力强,蜜制后升散力缓而补中力增。

七、使用禁忌

  1. 禁忌人群

    • 孕妇:升麻的升散作用可能刺激子宫,增加流产风险。

    • 阴虚火旺者:微寒之性可能加重阴虚症状。

    • 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

  2. 配伍禁忌

    • 附子、干姜:温热药与升麻的寒性相冲突,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 人参:补气药与升麻的泻火作用相悖,降低药效。

  3. 用量:超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八、炮制

  1. 生升麻: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2. 蜜升麻:炼蜜加水稀释后与升麻片拌匀,炒至不粘手。

  3. 炒升麻:文火炒至深黄色,微有焦斑。

  4. 升麻炭: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九、鉴别

  1. 性状鉴别

    • 大三叶升麻: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灰褐色,断面灰绿色,木质部放射状。

    • 兴安升麻:根茎较细,断面黄白色,中空。

    • 升麻(西升麻):根茎较小,断面白色或淡绿色。

  2. 显微鉴别:粉末中可见木栓细胞、韧皮纤维、木射线细胞及钟乳体。

  3. 理化鉴别:薄层层析显示阿魏酸斑点,与伪品如腺毛马蓝区分。

十、贮藏

  • 环境:置于干燥、通风、避光处,温度控制在20℃以下。

  • 容器:使用玻璃瓶、陶瓷罐等不易受潮的容器。

  • 检查:定期检查,发现虫蛀或霉变及时处理,如熏蒸或喷雾除虫。

  • 有效期:建议一年内使用完毕,确保药效。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升麻-原态.jpg

饮片

中药-升麻-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