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蒺藜的别名包括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旁通、升推、旱草、三角刺、野菱角等,因形态或功效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
二、入药部位
蒺藜的入药部位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后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后使用。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归肝经。其辛散苦泄、微温有毒之性可平肝解郁、活血祛风。
四、功效主治
蒺藜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主治: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胸胁胀痛。
风热目疾: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风疹瘙痒:皮肤瘙痒、白癜风。
妇科病症:乳闭乳痈、月经不调。
现代应用:抗心肌缺血、延缓衰老、抗炎抗菌(现代药理学研究)。
五、相关配伍
蒺藜 + 钩藤、菊花:增强平肝潜阳作用,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蒺藜 + 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治疗胸胁胀痛、经闭痛经。
蒺藜 + 防风、荆芥:祛风止痒,治疗风疹瘙痒。
蒺藜 + 草决明、青葙子:清肝明目,治疗目赤翳障。
蒺藜 + 白芍、郁金:疏肝解郁,治疗乳房胀痛。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炮制差异:生用祛风散邪,炒用平肝潜阳,盐制引药入肾。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血虚气弱者:辛温耗气,可能加重虚弱症状。
孕妇:活血作用可能刺激子宫,增加流产风险。
配伍禁忌:
- 寒凉药物:如黄连、栀子,可能降低药效。
注意事项:
- 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不适。
- 用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八、炮制
生蒺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蒺藜:文火炒至微黄色,碾去刺,筛去刺屑,增强平肝作用。
盐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后文火炒至微黄色,引药入肾,增强补益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其补肾作用有限)。
九、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复果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五棱状球形,直径7-12mm。分果瓣呈斧状三角形,长3-6mm,淡黄绿色,背面有纵棱及小刺,两侧面粗糙,灰白色。
饮片:无刺或刺痕,表面微黄色,气微香,味苦、辛。
显微鉴别:
粉末:黄绿色,含木化纤维、石细胞、种皮细胞及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显示特征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
十、贮藏
环境:置于干燥处,密封保存,防霉防蛀。
包装:使用玻璃瓶或陶瓷罐,避免潮湿。
检查:定期检查,发现霉变或虫蛀及时处理,可用熏蒸或喷雾除虫。
有效期:建议一年内使用完毕,确保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