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地肤子的别名包括扫帚菜、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帚、笤帚菜、扫帚子等,因形态或用途得名。例如,“扫帚菜”因其嫩茎叶可作扫帚,“地葵”则源于其清热利湿的功效。
二、入药部位
地肤子的入药部位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后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其寒性可清热利湿,苦味能燥湿,归经主司泌尿与水液代谢。
四、功效主治
地肤子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祛风止痒的功效,主治:
湿热淋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如热淋、石淋)。
皮肤瘙痒:风疹、湿疹、疥癣等皮肤病,尤宜于湿热蕴肤者。
阴痒带下:湿热下注所致的阴部瘙痒、白带异常。
现代应用: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辅助治疗尿路感染、黄疸型肝炎及过敏性皮肤病。
五、相关配伍
地肤子 + 白鲜皮:增强祛风止痒,治疗湿疹、皮肤瘙痒。
地肤子 + 黄柏:协同清热燥湿,治疗湿热下注之阴痒、带下。
地肤子 + 车前子:加强利尿通淋,治疗热淋、石淋。
地肤子 + 蛇床子:燥湿杀虫,治疗疥癣、阴痒。
地肤子 + 苦参:增强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疮疡。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炮制差异:生用清热利湿力强,炒用(炒地肤子)性温,减少寒性,增强止痒效果。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性寒可能加重腹痛、腹泻。
孕妇:可能刺激子宫,慎用。
肾虚尿频者:利尿作用可能加剧症状。
配伍禁忌:
中药:忌与恶螵蛸同用,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西药:避免与氢氧化铝、硫糖铝等合用,影响药效吸收。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虾、生葱、桃李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八、炮制
生地肤子:拣去杂质及枝梗,筛去灰屑。
炒地肤子:文火炒至色变深,有香气,增强止痒效果,降低寒性。
古代炮制:曾有蒸制、火酒浸等法,现代以炒制为主。
九、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具5枚膜质小翅,背面有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剥离花被后可见半透明膜质果皮,种子黑色,扁卵形。
饮片:不规则段,生品色青绿,炒品带火色,气微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粉末含草酸钙簇晶、方晶,花被表皮细胞多角形,气孔不定式。
理化鉴别:泡沫反应、三氯化锑反应、磷钼酸显色等可辅助鉴定。
十、贮藏
环境:置于通风干燥处,密封防蛀,避免潮湿。
包装:使用玻璃瓶或陶瓷罐,添加干燥剂(如硅胶)。
有效期:干品建议1年内使用,定期检查是否霉变,变质后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