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豆蔻的别名包括白蔻、白叩、白扣仁、紫蔻、波扣、叩仁、蔻仁、白豆蔻、白豆叩、白豆扣、圆豆蔻、白蔻仁、原豆蔻、十开蔻、东波蔻、多骨、印尼白蔻、紫油蔻等,因形态、产地或功效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
二、入药部位
豆蔻的入药部位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变黄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其辛温香燥,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为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要药。
四、功效主治
豆蔻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功效,主治: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常与藿香、厚朴同用。
脾胃气滞:胸腹胀痛、食积不消,配伍砂仁、木香。
胃寒呕吐:寒湿呕逆、妊娠呕吐,与生姜、半夏配伍。
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腻滑,配伍杏仁、薏苡仁。
五、相关配伍
豆蔻 + 砂仁:增强理气化湿、和胃止呕作用,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
豆蔻 + 陈皮:协同理气健脾、和胃止呕,治疗湿阻中焦、呕吐泄泻。
豆蔻 + 杏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治疗湿温病胸闷不饥。
豆蔻 + 厚朴:加强理气除胀、开胃化湿,治疗寒湿胀满。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克,入丸散;或鲜品捣敷。
炮制差异:生用辛香温化,炒用(炒豆蔻)降低寒性,增强止呕效果。
注意事项:宜后下,不可久煎,以保留挥发油成分。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阴虚血燥者:辛温耗气伤阴,加重口干、便秘。
孕妇:可能刺激子宫,慎用。
脾胃虚寒者:过量使用损伤阳气。
配伍禁忌:忌与寒凉药物(如黄连、黄芩)同用,降低药效。
副作用:过量(>6克/日)可能致口干舌燥、恶心,长期使用损伤脾胃。
八、炮制
生豆蔻:除去杂质,晒干后捣碎使用,保留辛散温化之性。
炒豆蔻: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有香气,降低寒性,增强止呕效果。
古代炮制:曾有蒸制、火酒浸等法,现代以炒制为主。
九、鉴别
性状鉴别:
药材:果实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
饮片:不规则段或粉末,生品色青绿,炒品带火色,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显微鉴别:粉末含草酸钙簇晶、方晶,油滴众多,种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
理化鉴别:取粉末少许,加硫酸1滴,显红色,渐变为紫色、蓝色。
十、贮藏
环境:置于干燥处,密封防潮防蛀,避光保存(温度<25℃,湿度<60%)。
包装:使用玻璃瓶或真空袋,添加干燥剂(如硅胶)。
有效期:干品建议1年内使用,定期检查是否霉变,变质后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