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肉桂的别名包括官桂、玉桂、紫桂、桂皮、肉桂皮、桂等。其中,“官桂”指特定规格的肉桂,“桂”为其简称,而“桂皮”常用于烹饪调料,但药用需明确标注“肉桂”。
二、入药部位
肉桂的入药部位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verum)的干燥树皮。秋季剥取,阴干后使用,常见规格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以皮厚、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四、功效主治
补火助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
虚阳上浮(戴阳证):面赤、虚喘、足膝寒冷、脉微欲绝。
散寒止痛:
- 寒痹腰痛、寒湿痹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
温通经脉:
- 寒凝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脱骨疽(脉管炎)。
引火归元:
- 心火亢盛与肾阳不足并存:如心烦失眠、腰膝酸软。
其他:
- 辅助治疗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需遵医嘱)。
五、相关配伍
肉桂 + 附子:增强回阳救逆,治亡阳证(如通脉四逆汤)。
肉桂 + 干姜:协同温中散寒,治脾胃虚寒(如理中汤加味)。
肉桂 + 熟地:阴阳双补,治肾阳不足(如肾气丸)。
肉桂 + 当归:活血通经,治寒凝血瘀(如温经汤)。
肉桂 + 黄连:交通心肾,治心火亢盛、肾阳不足(如交泰丸)。
六、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2-5克,不宜久煎,后下以保留挥发油。
丸散:研粉0.5-1克,每日1-2次。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治疮疡、阴痒。
炮制差异:
生用: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炭(炒焦):止血,现代应用较少。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舌燥。
血热妄行:咯血、吐血、便血。
孕妇及出血倾向者(如月经过多)。
配伍禁忌:
避免与赤石脂同用(传统“十九畏”)。
不宜与热性食物(如榴莲、羊肉)同服,防上火。
副作用:
过量(>5克/日):胃肠道刺激(胃痛、恶心)、上火(口舌生疮)。
长期使用:可能损伤阴液,需遵医嘱。
八、炮制
生肉桂:刮去粗皮,打碎或切片,保留挥发油。
肉桂炭:武火炒至焦黑,用于止血(现代应用较少)。
其他规格:
紫油桂:质量最佳,油性足,香气浓。
桂心:去皮后性较缓和,适用于助心阳。
官桂:幼树皮,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
九、鉴别
性状:
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厚0.2-0.8cm。
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皮孔;内表面红棕色,油润,断面有黄棕色石细胞环带(“油线”)。
气味:
- 浓烈芳香气味,甜辣交织,伪品(如阴香皮)气味淡或带酸。
显微:
- 含草酸钙针晶、石细胞、油滴。
理化:
- 乙醚提取液加氢氧化钠显红色,紫外灯下显蓝色荧光。
十、贮藏
环境:阴凉干燥处(温度<25℃,湿度<60%),密封防潮,避光保存。
包装:玻璃瓶或真空袋,加干燥剂(如硅胶)。
有效期:干品1-2年,定期检查霉变,变质后禁用。
注意:受潮后易挥发油流失,香气减弱,需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