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作为中药材,其性味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以下为详细介绍:
一、功效与作用
散寒止痛:吴茱萸性热,能驱散体内寒邪,疏理肝气,缓解因寒邪凝滞导致的脘腹冷痛、疝气疼痛、厥阴头痛(如头顶冷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寒性痛经等症状。可配伍小茴香、川楝子治疗寒疝腹痛;配伍生姜、人参治疗胃寒呕吐;配伍干姜、木香治疗脘腹冷痛;与小茴香、木香、乌药配伍治疗寒疝腹痛。
降逆止呕:可调节胃部功能,缓解胃寒症状,改善各种胃寒呕吐情况,对肝寒犯胃引起的呕吐、吞酸等症状也有缓解作用。
助阳止泻:性味辛热,能改善脾肾阳虚、五更泄泻(黎明腹痛腹泻)等症状,调节肠道功能。常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
疏肝下气:能疏肝解郁,下气降逆,治疗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疝气等病症。
抗菌消炎: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外用时与其他药物配合,可用于湿疹、疮疡等皮肤疾病的治疗。
其他作用:具有镇痛抗炎、调节胃肠功能(抑制胃酸分泌)、心血管保护(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外用醋调敷足心可辅助降压或治口疮;与黄连配伍(左金丸)可治肝火犯胃的胁痛、吞酸。
二、使用方法与用量
常规用量:内服煎汤时,成人每日用量多为2 - 5克,需久煎(15 - 30分钟)以降低毒性。外用研末调敷或制成膏药时,单次用量可适当增加,但需避免大面积使用,防止皮肤刺激。入丸散时,单次用量常控制在0.5 - 1.5克,因浓缩后药效更强,需减少剂量。
特殊方剂:在吴茱萸汤中,吴茱萸用量为2克,治疗寒凝厥阴阳明、阴寒上逆的头痛和偏头痛。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时,制吴茱萸用量为5克。
三、禁忌与注意事项
毒性控制:吴茱萸有小毒,过量使用(超过5克)可能引发中毒反应,如心悸、腹痛、头晕、呕吐等,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人群禁忌:
孕妇:需避免使用,以免导致胎儿受损,影响生活质量。
阴虚火旺者:如口干舌红、潮热者禁用,以免导致症状加重。
儿童: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成人监护下使用。
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不属于十八反和十九畏中的药物,但不可与甘草同服,因为吴茱萸内的生物碱会与甘草内的甘草酸成分发生沉淀反应,导致吴茱萸药效降低;与西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同用会明显拮抗升压作用。
饮食配伍:避免使用铜、铁器煎药;用药期间需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以及冰淇淋、绿豆糕、西瓜等生冷食物,还需避免食用猪心、牡蛎等,以免影响药效。
其他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吴茱萸会导致口干、口渴或头晕等症状;阴虚有热者应忌用;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