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 桑条嫩桑枝老桑枝桑竹桑芽桑枝子

二、入药部位

  • 干燥嫩枝: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后晒干或切片晒干。

三、性味归经

  • 性味:微苦,平。

  • 归经

    • 主归肝经

    • 部分古籍提及可能入肺、肾经(《得配本草》《本草再新》),但现代应用以肝经为主。

四、功效主治

  • 功效

    1. 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肩臂酸痛麻木。

    2. 行水气:治疗水肿、脚气浮肿。

    3. 其他

      • 肌体风痒、紫癜风。

      • 消渴(糖尿病)、中风后遗症。

      • 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

  • 主治

    •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 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 水肿、脚气、高血压辅助治疗。

    • 皮肤瘙痒、干燥。

五、相关配伍

  1. 桑枝 + 防己/威灵仙

    •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 应用:风湿痹痛、关节肿胀。

  2. 桑枝 + 桂枝

    •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 应用:寒痹引起的关节冷痛。

  3. 桑枝 + 络石藤/忍冬藤

    • 功效:清热通络,消肿止痛。

    • 应用: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4. 桑枝 + 黄芪/鸡血藤

    • 功效:益气补血,活络止痛。

    • 应用:气血虚痹,肢体麻木无力。

  5. 桑枝 + 益母草

    •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 应用:紫癜风、水肿。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9~15g(常规剂量),大剂量可用至50~100g(如治疗水肿、高血压)。

    • 熬膏:适用于慢性病调理(如消渴、风湿痹痛)。

  • 外用

    • 煎水熏洗:治疗脚气、关节肿痛。
  • 食疗

    • 桑枝鸡汤:老桑枝60g + 鸡肉250g + 绿豆30g,炖汤食,治风湿痹痛、水肿。

    • 桑枝茶:嫩桑枝30g煎水代茶,辅助降血压、血糖。

七、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

    • 孕妇忌服(可能引发胎动不安)。

    • 寒饮束肺者(咳嗽痰多清稀)慎用。

    • 产后汗出当风致关节痹痛者,忌用外用熏洗。

  • 注意事项

    • 阴虚火旺者(口干、五心烦热)需配伍滋阴药。

    • 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建议饭后服用。

八、炮制方法

  1. 生桑枝

    • 洗净,润透,切厚片(2~5mm),晒干。
  2. 炒桑枝

    • 清炒:文火炒至微黄色,增强温通经络作用。

    • 麸炒:与麦麸同炒至深黄色,缓和药性,健脾和胃。

  3. 酒桑枝

    • 喷洒米酒,文火炒至微黄色,增强活血通络功效。

九、鉴别

  • 性状鉴别

    • 未切片:长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灰黄/黄褐色,有黄褐色皮孔、灰白色叶痕及棕黄色腋芽。质坚韧,断面黄白色,纤维性,髓部白色或黄白色。

    • 切片:厚0.2~0.5cm,皮部薄,木部放射状,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 纤维:淡黄色,直径10~30μm,壁厚,成束或散在。

    • 石细胞:类圆形或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含草酸钙方晶。

    • 草酸钙方晶:直径5~20μm,存在于厚壁细胞中。

  • 理化鉴别

    • 乙醇浸出物≥3.0%(热浸法)。

十、贮藏

  • 环境: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光、防潮、防蛀。

  • 包装:密封容器,可加入防潮剂(如硅胶)。

  • 分装:短期使用可分装小袋,避免频繁开启。

  • 定期检查:每6~12个月检查一次,发现霉变或虫蛀立即处理。

  • 保质期:一般不超过2年,建议新鲜使用以保证药效。

十一、附图

饮片

中药-桑枝-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