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祛风湿类中药,以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入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退虚热的功效,以下从其药物属性、功效主治、临床应用、配伍禁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解析:
一、药物属性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微寒(一说性平)。
归经:归胃、肝、胆经。
药性特点:辛散苦泄,微寒清热,既能祛风湿、舒筋络,又能清湿热、退虚热。
药材特征
- 秦艽根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二、功效主治
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手足不遂。
特点:无论寒热新久,均可应用,尤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
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小便短赤。
特点: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配伍,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退虚热,除骨蒸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特点:为治虚热要药,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
三、临床应用
风湿痹痛
配伍: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增强祛风湿、通经络之效。
方剂:大秦艽汤(秦艽、生地、石膏、羌活、防风等),治风湿痹痛,手足不仁。
湿热黄疸
配伍:常与茵陈、栀子、茯苓、泽泻等同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剂:可单用秦艽浸酒服,或配伍牛乳、芒硝等,治黄疸身目如金。
骨蒸潮热
配伍: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青蒿等同用,滋阴清热,除蒸止汗。
方剂:秦艽鳖甲汤(秦艽、鳖甲、柴胡、地骨皮等),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
中风后遗症
配伍:常与升麻、葛根、防风、桂枝等同用,祛风通络,治中风手足不遂,口眼歪斜。
方剂:秦艽升麻汤(秦艽、升麻、葛根、防风等),治中风手足阳明经病。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
炮制:生用或炒用。炒秦艽可缓和其寒性,增强止痛作用。
五、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弱者:秦艽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慎用。
下部虚寒者:秦艽性寒,下部虚寒、小便不禁者忌用。
孕妇:孕妇慎用,以免影响胎儿。
配伍禁忌
忌与温燥药同用:秦艽性寒,与温燥药(如附子、干姜)配伍,可能降低药效。
忌与收敛药同用:与收敛固涩药(如五味子、诃子)配伍,可能影响其祛风湿、通经络之效。
六、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主要含生物碱(如秦艽碱甲、秦艽碱乙、龙胆碱)、挥发油、糖类、甾醇等。
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秦艽碱甲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显著抗炎作用,能减轻关节肿胀,加速消退。
解热降温:对实验性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降低体温。
保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红素排出,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如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