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蒲黄又称蒲厘花粉、蒲花、蒲草黄、蒲棒花粉等。
二、入药部位
蒲黄的入药部位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
三、性味归经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心包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止血,化瘀,通淋。
主治:
出血证: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
瘀滞疼痛: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泌尿系症状:血淋涩痛。
五、相关配伍
蒲黄与五灵脂:配伍后增强活血化瘀、止痛效果,用于瘀滞胸痛、产后瘀阻腹痛(如失笑散)。
蒲黄与白茅根、小蓟:清热凉血止血,用于湿热血淋、尿血。
蒲黄与阿胶:止中有散,补中有行,适用于出血兼血虚者。
蒲黄与乌贼骨:收敛止血,用于外伤出血。
六、用法用量
内服:5~10g,包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敷患处。
炮制品:
生蒲黄:偏于活血化瘀。
炒蒲黄:止血作用增强。
蒲黄炭:止血力更强,用于出血证。
七、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蒲黄可刺激子宫收缩,可能导致流产。
气阴两虚者慎用:可能加重口干、乏力等症状。
过敏者禁用: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避免与特定药物合用:
不宜与乙酰胆碱等M胆碱受体激动药合用(防心率下降过多)。
不宜与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合用(长期大剂量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八、炮制
蒲黄:揉碎结块,除去花丝及杂质,过筛。
炒蒲黄:文火炒至黄色,晾凉。
蒲黄炭:中火炒至棕褐色,喷淋清水,晾干。
酒制/醋制蒲黄:加酒或醋拌匀后文火炒干。
九、鉴别
性状鉴别:
正品:黄色粉末,体轻,手捻滑腻,易附着手指,气微,味淡。
伪品:多为其他植物粉碎染色,水试不浮或染色,显微下可见植物碎片。
显微鉴别:
正品: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网状雕纹,单孔明显。
伪品:可见扁枝石松孢子、晶纤维或石细胞。
十、贮藏
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事项:
炒制品密闭保存。
蒲黄炭需防复燃,晾透后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