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是中药中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功效的常用药材,临床应用广泛但需注意禁忌与配伍。以下从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药性与归经

  • 性味:味甘、苦,性凉。

  • 归经:归心、肝经。

  • 药性特点:小蓟性凉,能入血分,清血分之热而止血,又可散瘀解毒,适用于血热妄行及热毒瘀滞之证。

二、核心功效

  1. 凉血止血

    •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血热妄行之证。

    • 药理:含黄酮类、生物碱等成分,可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缩力。

  2. 散瘀解毒消痈

    • 主治:痈肿疮毒、热毒壅盛之证。

    • 药理:抗菌作用显著,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3. 利尿通淋

    • 主治:血淋、小便涩痛带血之证。

    • 配伍:常配滑石、木通等利尿通淋药,如小蓟饮子。

  4. 调节肝肾

    •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等。

    • 药理:保肝利胆,水飞蓟素可清除氧自由基,修复肝细胞,预防肝脏纤维化。

三、临床应用

  1. 血热出血

    • 应用:单用或配伍生地黄、侧柏叶等药,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 案例:小蓟饮子(小蓟、蒲黄、木通、滑石等)治血淋。

  2. 热毒疮疡

    • 应用: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等。

    • 配伍: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等同用。

  3. 外伤出血

    • 应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4. 急性传染性肝炎

    • 应用:配伍清热利湿、疏肝解郁药,改善黄疸、肝功能异常。

四、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2克,鲜品加倍,需久煎以降低寒性;或捣汁、研末。

  • 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 炮制: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五、使用禁忌

  1.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者:小蓟性凉,易伤脾胃阳气,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

    • 便溏者:可能加重便溏症状。

    • 孕妇: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

    • 经期女性:可能加重经血流失,导致贫血。

    • 术后/外伤出血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干扰凝血。

    • 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皮肤红肿、瘙痒,甚至呼吸困难。

  2. 配伍禁忌

    • 避免与抗凝药同用: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或降低抗凝作用。

    • 避免与降糖药同用:可能影响药效,需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并咨询医师。

    • 避免与白及、地榆、仙鹤草等同用:可能增强止血作用,导致血瘀。

  3. 注意事项

    • 剂量控制: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

    • 辨证使用:出血属虚寒证(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不宜单独使用。

    •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以免影响药效。

    • 观察症状:如出现异常出血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

六、附图

原态

中药-小蓟-原态.jpg

饮片

中药-小蓟-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