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萹蓄又称扁竹、地萹蓄、扁竹草、竹节草等,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称谓,如“萹蓄草”在文献中也有提及。

二、入药部位

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通常在夏季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后晒干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味苦,性微寒。

  • 归经:归膀胱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 利尿通淋:清下焦湿热,治疗淋证、小便不利。

  • 杀虫止痒:燥湿杀虫,用于虫积腹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

  • 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黄疸、细菌性痢疾等。

主治

  • 淋证: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

  • 虫积:蛔虫、钩虫、蛲虫病。

  • 皮肤疾病:湿疹、疥癣、阴痒。

  • 其他:黄疸、小儿疳积、痔疮肿大、腮腺炎等。

  • 现代研究:降压、抗菌、加速血液凝固。

五、相关配伍

  1. 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生地黄、滑石、瞿麦等。

  2. 湿疹、阴痒: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黄柏等。

  3. 虫积腹痛:单用或配伍槟榔、苦楝皮、使君子。

  4. 湿热黄疸:与茵陈、栀子等同用。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外用:煎水外洗或捣敷患处。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者:慎用,可能加重腹痛、腹泻。

  • 孕妇:禁用,可能引发流产或早产。

配伍禁忌

  • 中药:不宜与地黄、首乌等滋补性中药同用。

  • 西药:避免与乳酶生、胰酶(含酰胺键)、钙剂、铁剂(重金属制剂)合用;禁与维生素B1、四环素族抗生素(如红霉素、林可霉素)同服。

饮食禁忌

  • 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可能影响药效。

  •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可能加重湿热。

八、炮制

  • 方法:拣去杂质,用温水或冷水抢洗后,切去须根,切成横片,晒干。

  • 目的:去除杂质,便于煎煮和有效成分释放。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圆柱形略扁,表面灰绿或棕红,有细密纵纹,节部膨大,托叶鞘浅棕色。

  • :披针形,全缘,两面棕绿或灰绿,质脆易碎。

  • 气/味:气微,味微苦。

混淆品鉴别

  • 小萹蓄:茎平卧,节间短而密,叶狭椭圆形,花簇生。

  • 异叶蓼:植株无白色粉霜,茎节间粗而密。

  • 鸡眼草:豆科植物,叶为三小叶,花淡紫红色,易区分。

十、贮藏

  • 条件:避光、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处。

  • 注意:防潮防蛀,保持干燥。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萹蓄-原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