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胆南星又称胆星、陈胆星、九转南星、制胆南星等,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称谓。
二、入药部位
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
三、性味归经
性味:性凉,味苦、微辛。
归经:归肝、胆经(部分资料提及肺、脾经,但以肝、胆经为主)。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化痰:清除体内热邪和痰液,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
息风定惊:用于治疗中风痰迷、癫狂惊痫等症。
解毒通淋: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促进尿液排泄,改善排尿问题。
止咳化痰:减轻咳嗽症状,促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降压安神:帮助降低血压,缓解焦虑和神经紧张。
治疗风湿痛:减轻风湿性疾病和关节疼痛。
清热解毒: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祛风除湿:适用于湿气引起的关节问题和风湿病症状。
镇痛与抗惊厥:治疗因风痰壅盛留滞经络而出现的口眼歪斜、中风痰壅、癫痫、惊风等症状。
清心安神:缓解老年人的神疲乏力、失眠、中风等病症。
消肿止痛:适用于咽喉肿痛等症状。
主治
痰热咳嗽:咯痰黄稠,痰热壅肺。
中风痰迷:中风后痰浊蒙蔽清窍,出现神志不清、言语不利等症状。
癫狂惊痫:癫痫、惊风等症。
尿路感染或中毒:有助于清除体内毒素,促进尿液排泄。
风湿性疾病和关节疼痛: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感染性疾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湿气引起的关节问题和风湿病症状:祛风除湿,缓解不适。
老年人的神疲乏力、失眠、中风:清心安神,缓解症状。
咽喉肿痛:消肿止痛。
五、相关配伍
与半夏、陈皮同用:增强燥湿化痰功效,适用于痰湿壅盛引起的咳嗽痰多。
配伍天麻、钩藤:加强平肝息风作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
联合茯苓、白术:健脾化痰,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痰饮内停。
在传统方剂如导痰汤、清气化痰丸中:胆南星均作为关键成分与其他药物形成互补。
风痰证宜配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止痉作用。
热痰证可加黄芩、瓜蒌:增强清热化痰作用。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克;或入丸、散。
七、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胆南星性温燥,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
胃热炽盛者慎用:胆南星性温,可能加重胃火旺盛、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
虚寒体质者忌用:胆南星具有温热的性质,可能加重虚寒体质人群的手脚冰凉、腹泻等症状。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可能对胆南星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
服用其他药物者需注意:胆南星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
阴虚燥咳者慎用:避免与温燥药物过度配伍加重津液耗伤。
生胆南星有一定毒性:内服多选用炮制品,且不宜超量使用。
孕妇及肝功能异常者需谨慎评估风险: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煎煮时建议先煎30分钟:以降低刺激性,与川乌、附子等有毒药物同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规范。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避免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八、炮制
炮制方法:用生天南星配鲜生姜、明矾浸泡,后除去水及杂质,晒干或烘干,研粉,加胆汁和匀成膏状,蒸后晒干或烘干,再研成粉过筛,加胆汁和成膏,蒸、晒、制粉,反复三次,制成丸、片、条、块均可。或取制南星研粉,加入净胆汁及适量清水、拌匀,置蒸笼内蒸制,放凉,制成小块,干燥。若增强化痰作用,可加入川贝母粉或甘草粉拌入药内和匀,蒸热制块备用。
炮制目的: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外观: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棕色,薄壁细胞类圆形,充满糊化淀粉粒,草酸钙针晶束长20~90μm,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8~60μm。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加水振摇,滤过,取滤液加新制的糠醛溶液及硫酸,两液接界处显棕红色环。
十、贮藏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具体方法:
密封保存:将胆南星装入密封容器中,避免空气中的湿气进入。可在容器中放置一小包干燥剂,进一步保持干燥。
避光低温:置于阴凉、干燥、避光处,避免与有挥发性物品共存。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药材状态,若出现明显变色、异味或结块,则已失效,不可继续使用。
有效期:未拆封的胆南星在阴凉干燥环境下通常可保存2-3年,饮片形式建议半年内使用完毕。过期后即使外观未变也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