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是中药中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等功效的药材,主治痈疽初起、疥癣麻风等症,但孕妇、疮疡已溃者及特殊体质人群需禁用或慎用,且需注意配伍禁忌与饮食限制。以下从基本信息、功效、临床应用、禁忌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基本信息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别名皂荚刺、天丁等。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性味辛温,归肝、胃经,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效。其主刺长3-15厘米,分枝刺长1-6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质坚硬,切片厚0.1-0.3厘米,常带尖细刺端。

二、核心功效

  1. 消肿托毒

    可促进脓液生成与消散,缩短疮痈病程,适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现代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2. 排脓杀虫

    对寄生虫有杀灭作用,可用于治疗蛔虫病等寄生虫感染,外治疥癣麻风。

  3. 清热解毒

    用于治疗热病、中暑、咽喉肿痛等症状,有助于清热降火。

  4. 利尿消肿

    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缓解肾炎水肿、脚踝水肿等症状。

  5. 调节免疫

    促进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释放,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和坏死组织。

三、临床应用

  1. 疮痈肿毒

    •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 外用:醋煎涂、研末撒、调敷。如《纲目》引《蔺氏经验方》中,用酽醋熬皂角刺成膏,治顽癣。

    • 案例:治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阴干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花子三五个,煎药送下。

  2. 乳腺炎症

    • 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黄芪15克,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
  3. 皮肤疾病

    • 治风热疮疹,可用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
  4. 风湿痹痛

    可与羌活、独活等配伍,缓解关节肿痛。

四、用法用量

  1. 内服

    • 煎汤:3-9克。

    • 入丸、散:遵医嘱。

    • 煲汤:与鸡肉或猪骨等一同炖煮,每次用量约为10-20克,炖煮时间建议为1-2小时。

  2. 外用

    • 醋煎涂、研末撒、调敷。

    • 案例:治顽癣,新鲜皂角刺2500克,捣碎熬成稠膏,加入糖醋少许,使稀稠适度,先用细磁片将癣部白皮刮去,然后将药膏抹上一层,每日1次,数次即效,停2-3天再抹第二次。

五、使用禁忌

  1. 禁忌人群

    • 孕妇:皂角刺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 疮疡已溃者:不宜单独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 气血虚弱者:慎用,以免耗伤正气。

    • 肾功能不全患者:皂角刺具有利水作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 肝功能不全患者:皂角刺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肝脏造成伤害。

    • 过敏体质患者:可能对皂角刺中的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2. 注意事项

    • 避免与辛辣刺激食物同食:如辣椒、花椒、芥末等,以免加重脓肿症状。

    • 避免与生冷寒凉食物同食:如田螺、河蟹、冰镇西瓜等,以免刺激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和利用。

    • 避免与收敛性食物同食:如茶叶、石榴等,以免影响药效发挥。

    • 控制用量:过量服用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六、附图

药材

中药-皂角刺-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