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皂角刺又称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天钉等,不同地区或文献中可能有所差异。

二、入药部位

皂角刺的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秋、冬二季采割,除去杂质,干燥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性温,味辛。

  • 归经:归肝、胃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 消肿排脓:清热解毒,降低组织炎症和热毒,加速伤口愈合。

  • 托毒:清除体内毒素,治疗湿热或毒热引起的疾病。

  • 抗菌:控制细菌感染,对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有益。

  • 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预防感染和疾病。

  • 抗过敏:减轻过敏反应和症状,如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

  • 杀虫:治疗由寄生虫或昆虫引起的皮肤疾病,如疥癣、麻风等。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治疗乳痈、大便下血等病症。

主治

  • 痈肿疔疮:脓肿、疮疡、疔疮等炎症性皮肤问题。

  • 风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

  • 跌打损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及疼痛症状。

  • 乳腺炎:早期乳腺炎消炎止痛,破溃化脓时促进脓液排出。

  • 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治疗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等病症。

五、相关配伍

  1. 皂角刺与金银花:增强对热毒引起的皮肤感染、疮疖肿痛的治疗效果。

  2. 皂角刺与蒲公英:治疗热毒壅盛所致的各种疮毒,提升免疫力。

  3. 皂角刺与连翘: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炎性疾病。

  4. 皂角刺与赤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及疼痛症状,对痈疽疗效更佳。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七、使用禁忌

  1. 孕妇禁用:皂角刺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

  2. 过敏体质者慎用:可能对皂角刺中的成分过敏,首次使用前建议进行过敏测试。

  3. 儿童不宜:儿童身体尚在发育阶段,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敏感,不推荐使用。

  4. 剂量控制: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5. 肠胃疾病患者慎用:皂角刺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使用后可能加重症状。

八、炮制

  •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主刺与分枝刺:主刺长圆锥形,有细纵纹,长约6cm~17cm,基部直径约0.3cm,由下向上渐细,末端尖锐。分枝刺多,具6个~10个分枝刺,上下均匀,长1cm~8cm,直径0.3cm~0.6cm,分枝基部常有小阜状隆起。

  • 表面特征: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有的带浅色斑块。

  • 质地与断面: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红棕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 横切面特征: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的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

十、贮藏

  • 贮藏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 具体方法

    • 密封容器:将干燥的皂角刺放入密封容器中,如玻璃罐、塑料密封盒或食品级密封袋,以防止空气中的湿气进入。可在容器中放置一小包干燥剂,进一步保持干燥。

    • 避光低温:置于阴凉、干燥、避光处,避免与有挥发性物品共存。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药材状态,若出现明显变色、异味或结块,则已失效,不可继续使用。

十一、附图

药材

中药-皂角刺-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