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天冬又称天门冬、天文冬、肥天冬、大天冬、润天冬、鲜天冬、朱天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铃、丝冬、赶条蛇、多仔婆等,出自《神农本草经》。
二、入药部位
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后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入药。
三、性味归经
性味:性微寒,味甘、苦。
归经:归肺、肾、胃、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养阴生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改善口渴、多汗等阴虚症状。
润肺清心:缓解肺热咳嗽、心烦失眠及咽喉肿痛。
滋阴补肾:调理肾阴亏虚引起的腰膝酸痛、头晕耳鸣。
清热养胃:改善热伤胃津导致的口渴、胃胀。
润肠通便:润滑肠道,缓解内热肠燥引起的大便燥结。
养肝明目:缓解肝阴不足所致的眩晕、头晕。
主治
呼吸系统疾病:肺燥干咳、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心血管疾病:心烦失眠、心悸怔忡。
消化系统疾病:胃脘胀满、肠燥便秘。
泌尿系统疾病:小便黄赤、热淋涩痛。
外科疾病: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五、相关配伍
肺胃燥热咳嗽:与麦冬、玄参熬膏,炼蜜收服。
肺痿咳脓血:配伍贝母、知母,增强清肺化痰之力。
肾阴亏虚腰痛:联合熟地黄、枸杞子,滋阴补肾。
老人肠燥便秘:与当归、生地黄熬膏,炼蜜调服。
扁桃体炎:配伍板蓝根、桔梗,水煎服以清热解毒。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克,或熬膏、入丸散。
炮制应用:
生用:直接切片干燥,清热养阴为主。
蜜炙:蜂蜜炒至不粘手,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性寒易伤阳气,加重腹痛、腹泻。
风寒咳嗽者:寒凉之性不利驱散风寒,可能加重症状。
虚寒泄泻者:损伤脾胃阳气,加重泄泻。
孕妇:药性寒凉,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注意事项:
长期或过量服用(>15克)可能引起恶心、呕吐。
需避免与温燥药物同用,以免降低疗效。
八、炮制
生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泛油变黑者,洗净晒半干后切片干燥。
蜜炙:100公斤天冬用蜂蜜12公斤,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
九、鉴别
性状鉴别
外观:长圆纺锤形,中部肥满,两端渐细,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有纵皱纹。
质地:干透者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
气味:气微,味甘、微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群,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长40~99μm),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间隔排列。
粉末特征:石细胞长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0~90μm),草酸钙针晶束散在,导管多为具缘纹孔或螺纹导管。
十、贮藏
条件: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密封避光,温度20~25℃。
方法:使用黑色或不透明容器储存,定期检查是否发霉或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