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是中药中一味历史悠久、功效显著的止血凉血药,其性味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以下从功效、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主要功效
凉血止血
地榆性寒入血分,能清血热、收敛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多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鼻出血)、便血、痔血、崩漏(非经期子宫出血)、尿血等。其作用机制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小板聚集有关。
解毒敛疮
地榆外用可清热燥湿、收敛生肌,对水火烫伤、湿疹、痈肿疮毒、皮肤溃烂等病症有显著疗效。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二、临床应用
内服治疗出血性疾病
便血、痔血:地榆是治疗肠道出血的常用药,常与槐花配伍(如《槐角丸》),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作用。
崩漏下血:对血热型崩漏,地榆可配伍生地黄、黄芩等药物,清热凉血止血。
血痢:治疗湿热蕴结肠道所致的痢疾便血,地榆常与黄连、黄柏配伍,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外用治疗皮肤损伤
水火烫伤:地榆研末,用麻油调敷患处,可减轻疼痛、促进愈合。
湿疹、疮疡:地榆煎汤外洗,或制成膏剂外用,能清热燥湿、收敛生肌。
三、使用注意
虚寒性出血慎用
地榆性寒,适用于血热出血,对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虚寒性便血、崩漏等病症不宜使用,以免加重寒象。
大面积烧伤慎用
地榆含鞣质成分,大面积烧伤患者外用时,鞣质大量吸收可能引发中毒性肝炎,需严格遵医嘱。
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地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对地榆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反应,需立即停药。
避免与特定药物同用
地榆与维生素C、磺胺类药物等合用时,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或疗效,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现代研究进展
止血机制
研究表明,地榆中的鞣质、黄酮类成分能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
抗菌抗炎作用
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可减轻实验性炎症反应。
保肝作用
动物实验显示,地榆能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