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是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虚热、解暑热、截疟、退黄等功效,但脾胃虚寒者、孕妇及婴幼儿需慎用,且不宜与当归、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下为具体分析:

一、功效与作用

  1. 清虚热、除骨蒸: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病症的治疗。

  2. 解暑热:适用于暑邪发热的情况,能缓解夏季因暑湿入侵导致的体温升高、汗液排出障碍等症状,常与连翘、香薷、滑石、甘草等中药配伍,以帮助清热解暑,恢复身体的正常温度。

  3. 截疟:青蒿素是青蒿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能快速杀灭疟原虫,对疟疾寒热有较好疗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有效的抗疟药物。

  4. 退黄:对急慢性肝炎引起的黄疸有治疗效果,同时还可用于治疗外感湿热导致的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归肝、胆经,可保护肝脏。

  5. 其他作用

    • 抗菌消炎: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 免疫调节: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 抗肿瘤:研究表明,青蒿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能对肿瘤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 降血压:青蒿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还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

    • 保护肝脏: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用于治疗肝炎等疾病,尚能防护辐射。

    • 凉血止血:当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紫癜,或有鼻出血等症状时,可将青蒿鲜品加开水冲服止血;针对外伤出血,捣烂青蒿后直接敷在患处,也能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

    • 治疗皮肤病:具有清热、凉血、杀虫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皮肤真菌感染、体癣、足癣、手癣等皮肤病。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外用,外用时可以将青蒿煎汤后泡洗,也可以将青蒿捣碎后直接涂抹在患处,还可以与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土茯苓、雄黄、硫磺、冰片、薄荷脑等中药配伍使用。

二、使用禁忌

  1. 脾胃虚寒者:青蒿性寒,脾胃虚寒者食用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 孕妇及婴幼儿:青蒿属于中药,且性寒,对孕妇和胎儿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食用不慎很有可能出现流产的现象,不建议孕期食用;婴幼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善,食用青蒿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应谨慎食用。

  3. 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青蒿。

  4. 药物配伍禁忌

    • 不宜与当归同用:可能抵消药效,产生不良反应。

    • 不宜与五灵脂、砒霜等矿物药同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青蒿的药效,五灵脂、砒霜等矿物药在人体内具有强烈的化学反应,可能会降低青蒿的药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 不宜与牡蛎、紫石英等海产品类药物同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在人体内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使得青蒿的药效降低,甚至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 不宜与麻黄、黄芪、甘草、淫羊藿、附子、川乌等中药配伍:这些中药的药性和青蒿相反,比如其中的麻黄是用来升高血压的,而青蒿是具有降血压作用的,因此两者不可配伍使用。

三、用法用量

  1. 内服:一般临床常用剂量为6 - 12g,水煎服,后下。具体用量会因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而存在个体化差异,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

  2. 外用:耳朵发炎化脓时,可以将青蒿捣成碎末,用棉布包好,轻轻塞在耳朵上;如果不慎被蜜蜂蛰咬或蚊虫叮咬,也可以将青蒿捣碎,将碎末敷在伤口处。

四、附图

原态

中药-青蒿-原态.jpg

饮片

中药-青蒿-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