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紫花地丁的别名包括野堇菜、光瓣堇菜、犁头草、地丁、金剪刀、紫地丁、铧头草、箭头草、兔耳草、地丁草等,反映了其形态特征和民间用途。

二、入药部位

干燥的全草。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后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辛,寒。

  • 归经:归心、肝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1.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之证,如疔疮肿毒、痈疽发背。

  2. 凉血消肿:治疗血热引起的肿胀、瘀血,如丹毒、毒蛇咬伤。

  3. 利湿通淋:辅助治疗湿热黄疸、痢疾等。

主治

  • 外科疾病: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 内科疾病:湿热黄疸、痢疾、乳腺炎、咽炎。

  • 其他:跌打损伤、扁平疣、褥疮(外用)。

五、相关配伍

  1. 五味消毒饮(经典方剂):

    •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30g。

    •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用于火毒结聚之疔疮初起。

  2. 紫花地丁配伍蒲公英

    • 功效:增强清热解毒、消肿行滞之力,治疗乳痈及其他外科阳证疮疡。
  3. 紫花地丁配伍野菊花

    • 功效:协同增强清热解毒效果,用于热毒炽盛之蛇头疔、红丝疔。
  4. 紫花地丁配伍金银花

    • 功效:解毒凉血,消肿散热,治疗热毒壅盛之证。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

    • 丸散:按方剂配比,研末冲服。

  • 外用

    • 鲜品捣敷:适量捣烂敷患处,治疗疮疡、毒蛇咬伤。

    • 药粉外敷:与银花、蒲公英等共研细粉,酒调敷褥疮。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1. 脾胃虚寒者:性寒易伤脾胃,导致腹痛、腹泻。

  2. 阴疽漫肿无头者:非热毒证,禁用寒凉之品。

  3. 肾阳虚衰者: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加重虚寒。

配伍禁忌

  • 西药:避免与抗生素(如青霉素)同用,可能降低药效。

  • 中药:忌与寒性中药(如大黄、黄连)大量同用,增强寒性。

饮食禁忌

  • 寒性食物:如绿豆、西瓜、苦瓜,可能加重寒性。

  • 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刺激胃肠道。

八、炮制

炮制方法

  1.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切碎,干燥。

  2. 薄层色谱法:用于质量控制,检测黄酮类、生物碱类成分。

炮制目的

  • 纯净药材:去除杂质,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 增强疗效: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如鲜品捣敷增强解毒力。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外观:多皱缩成团,主根淡黄棕色,直径1-3mm,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紫堇色或淡棕色。

  • 气味:气微,味微苦而稍黏。

显微鉴别

  •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切向延长,外壁厚;下表皮细胞较小,偶见黏液细胞。栅栏细胞2-3列,海绵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 粉末特征:非腺毛两种类型(短圆锥形、长弯曲形),草酸钙簇晶直径15-40μm。

理化鉴别

  • 薄层色谱法: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3:1)为展开剂,紫外光下显3个相同颜色荧光主斑点。

  •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花地丁苷等成分含量(药典规定≥0.5%)。

十、贮藏

  • 环境:置干燥处,防潮防蛀,温度≤25℃,相对湿度≤65%。

  • 包装:密封保存于玻璃罐或塑料盒中,避免阳光直射。

  • 养护:定期检查,发现虫害可用磷化铝熏杀,保持包装清洁干燥。

十一、附图

原态

中药-紫花地丁-原态.jpg

药材

中药-紫花地丁-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