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红豆蔻又称大良姜、山姜、红豆、良姜子、红扣,民间亦称“红蔻”。需注意与肉豆蔻、白豆蔻等名称区分。
二、入药部位
干燥成熟果实。呈长球形,中部略细,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具皱纹,顶端有宿萼残基,基部有果柄痕,易破碎,内含黑棕色种子。
三、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肺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散寒燥湿,醒脾消食,温中止呕。
主治
脘腹冷痛、食积胀满;
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噎膈反胃、疟疾痢疾;
寒湿阻滞所致胸腹冷痛。
五、相关配伍
配高良姜、陈皮:温中散寒,消食化积,治胃脘冷痛、食积不化。
配连翘、鸡内金:清热消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草药方剂选编》)。
配香附、生姜:行气止痛,治寒凝气滞之胃痛(《太平圣惠方》)。
配吴茱萸、东壁土炒用:增强温中散寒之力,治脾胃虚寒呕吐(《本草纲目》)。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搐鼻或调敷。
注意:阴虚有热者忌服,过量易致舌燥、鼻衄。
七、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者禁用;
孕妇慎用;
不可与温热药(如附子、肉桂)长期同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八、炮制
生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捣碎。
炒用:《本草纲目》载“炒过入药”,可缓和辛温之性,减少刺激。
九、鉴别
性状:果实长0.7~1.2cm,表面红棕色,有皱纹,顶端宿萼黄白色,种子黑棕色,气香,味辛辣。
显微:含针晶束、油细胞。
理化:挥发油含量≥0.40%(《中国药典》2015版)。
十、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乙酸1’-乙酰氧基胡椒酚酯、桉叶素)、黄酮、二苯庚烷、多糖等。
药理作用
抗溃疡:乙酸1’-乙酰氧基胡椒酚酯保护胃黏膜;
抗菌:对须发癣菌、深红发癣菌有抑制作用;
抗肿瘤:诱导癌细胞凋亡;
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临床应用
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寒性腹痛等,复方制剂如“复方红豆杉胶囊”用于肺癌辅助治疗。
十二、总结
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果实,性温辛散,专攻寒湿中阻之证。其核心功效为散寒燥湿、醒脾消食,临床多用于脾胃虚寒、食积不化等症。现代研究揭示其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抗溃疡、抗菌作用,但阴虚有热者须严格禁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控制及配伍禁忌,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