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红藤又称大血藤、血藤、大活血、大血通、红皮藤、千年健(部分地区称)。需注意与鸡血藤、木通等名称区分。

二、入药部位

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呈长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或暗红色,有纵皱纹及鳞片状剥落,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车轮纹”),气微,味苦。

三、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归大肠、肝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

主治

  • 肠痈腹痛(急慢性阑尾炎)、乳痈肿痛。

  • 跌扑损伤、风湿痹痛(关节炎)。

  • 经闭痛经、产后瘀阻。

  • 热毒疮疡、痢疾腹痛。

五、相关配伍

  1. 配败酱草、金银花:治肠痈(如阑尾炎)。

  2. 配丹参、赤芍: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3. 配益母草、龙芽草:治痛经、经闭。

  4. 配仙鹤草、白茅根:治血崩、出血症。

  5. 配骨碎补、五加皮:治风湿腰腿痛。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熬膏。

  •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 注意:孕妇禁用,月经期慎用,脾胃虚寒者忌用。

七、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活血作用可能导致流产)。

  • 脾胃虚寒者忌用(可能加重腹泻、腹痛)。

  • 月经期女性慎用(可能增加经量)。

  • 过敏体质者慎用(可能引发皮疹、瘙痒)。

  • 避免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同用(增加出血风险)。

八、炮制

  • 生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 炒用:少数地区有炒炭用,增强止血作用。

九、鉴别

  • 性状:藤茎呈长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鳞片状剥落,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车轮纹),气微,味苦。

  • 显微:含草酸钙方晶、纤维及导管。

  • 理化:水试显红色(正品),伪品无此反应。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大黄素、大黄酚、鞣质、多糖、没食子酸、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

  •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

  • 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效。

  • 抗肿瘤:诱导癌细胞凋亡(如肝癌、结肠癌)。

  • 心血管保护:改善心肌缺血,降低乳酸含量,缩小心梗范围。

  • 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

临床应用

  • 用于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盆腔炎。

  • 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 复方制剂如“红藤合剂”用于妇科炎症。

十二、总结

红藤为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要药,尤擅治肠痈及跌打损伤。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使用时需严格遵循禁忌,孕妇及脾胃虚寒者禁用,配伍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十三、附图

原态

中药-红藤-原态.jpg

饮片

中药-红藤-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