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胡黄连又称胡连、假黄连,部分地区称“剪刀草”。需注意与黄连、西藏胡黄连(同属植物,但品种不同)区分。
二、入药部位
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具环状节及鳞片状叶柄残基,断面灰黑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三、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胃、大肠经。部分文献提及归肺经,但主流归肝、胃、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凉血止血,泻火解毒。
主治
虚热证:骨蒸潮热、低热不退(如肺结核、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疳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毛发干枯。
湿热证: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痔疮肿痛。
血热证: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热毒证: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痈肿疮疡。
五、相关配伍
配青蒿、鳖甲:治骨蒸潮热(如《证治准绳》清骨散)。
配使君子、槟榔:治小儿疳积(如《小儿药证直诀》胡黄连丸)。
配木香、黄芩:治湿热泻痢(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连丸)。
配地榆、槐花:治痔疮出血(如《外科正宗》凉血地黄汤)。
配栀子、连翘:治目赤肿痛(如《银海精微》黄连汤)。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月经期女性慎用。
七、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如腹泻、畏寒)禁用。
孕妇禁用(可能致流产)。
月经期女性慎用(可能加重出血)。
避免与温热药(如附子、肉桂)同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可能引发皮疹、瘙痒)。
八、炮制
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捣碎。
现代炮制:部分地区采用炒炭法增强止血作用,但传统以生用为主。
九、鉴别
性状:根茎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具环状节及鳞片状叶柄残基,断面灰黑色,木部有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显微:含针晶束、导管及薄壁细胞。
理化:水试显棕色(正品),升华后可见针状结晶;薄层色谱与香草酸、肉桂酸斑点一致。
十、贮藏
置干燥处,密封防潮。可用缸、罐、桶等容器密封保存,避免与挥发性物质接触。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胡黄连苷(I、II)、香草酸、肉桂酸、β-谷甾醇、多糖等。
药理作用
保肝护肝:降低血清转氨酶,减轻肝细胞损伤。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缓解关节炎。
抗肿瘤:诱导肝癌、结肠癌细胞凋亡。
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效。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
辅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复方制剂如“胡黄连散”用于小儿疳积。
十二、总结
胡黄连为清热燥湿、凉血止血要药,尤擅治虚热、疳热及湿热证。现代研究证实其保肝、抗炎、抗肿瘤等多重作用,但性寒伤胃,脾胃虚寒者禁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及配伍禁忌,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