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胡椒又称昧履支、浮椒、玉椒等,部分地区称“剪刀草”。需注意与黄连、西藏胡黄连(同属植物,但品种不同)区分。

二、入药部位

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未成熟的果实经晒干后为黑胡椒,成熟果实经水浸、去皮后晒干为白胡椒。

三、性味归经

性热,味辛;归胃、大肠经。部分文献提及归肝经,但主流归胃、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开胃进食,解毒。

主治

  •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 癫痫痰多、风虫牙痛、蜈蚣咬伤

  • 食积不化、食欲不振

  • 中鱼蟹毒

五、相关配伍

  1. 配高良姜:增强温中散寒、止痛作用,治胃寒腹痛。

  2. 配半夏、姜汁:治反胃及不思饮食。

  3. 配吴茱萸、白术:治脾胃虚寒之泄泻。

  4. 配荜茇:治癫痫痰多、蒙蔽清窍。

  5. 配生姜:治寒凝气滞之胃痛、呕吐。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研末吞服每次0.6~1.5g。

  • 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外贴。

  • 注意:热病及阴虚有火者禁服,孕妇慎用。

七、使用禁忌

  • 热病及阴虚有火者禁用;

  • 孕妇慎用;

  • 避免与温热药(如附子、肉桂)长期同用;

  • 过敏体质者慎用;

  • 过量易致舌燥、鼻衄。

八、炮制

  • 生用: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捣碎。

  • 现代炮制:部分地区采用炒炭法增强止血作用,但传统以生用为主。

九、鉴别

  • 性状

    • 黑胡椒: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气芳香,味辛辣。

    • 白胡椒: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平滑,顶端与基部有多数浅色线状色纹。

  • 显微:含针晶束、导管及薄壁细胞。

  • 理化:水试显棕色(正品),升华后可见针状结晶;薄层色谱与香草酸、肉桂酸斑点一致。

十、贮藏

置干燥处,密封防潮。可用缸、罐、桶等容器密封保存,避免与挥发性物质接触。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黑胡椒1.2%~2.6%,白胡椒约0.8%,主要成分为胡椒醛、二氢香芹醇、氧化石竹烯)、胡椒碱、胡椒林碱、胡椒酸甲酯等。

药理作用

  • 抗惊厥:胡椒碱对抗电休克、戊四唑等引起的惊厥。

  • 降血脂:胡椒酸甲酯抑制血清总胆固醇增加。

  •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

  • 利胆:促进胆汁分泌。

  • 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效。

临床应用

  • 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

  • 辅助治疗癫痫、高胆固醇血症。

  • 复方制剂如“胡椒汤”用于胃寒腹痛。

十二、总结

胡椒为温中散寒要药,尤擅治胃寒腹痛、呕吐泄泻及癫痫痰多。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但性热燥散,热病及阴虚者禁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及配伍禁忌,孕妇慎用。

十三、附图

中药-胡椒-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