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葫芦巴又称苦豆、香草、芦巴子、胡巴、季豆、小木夏、香豆子、芸香草等,不同地区和文献中称呼各异。
二、入药部位
豆科植物戎芦巴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种子,晒干后使用,可生用或微炒用。
三、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归肾经,部分资料提及归肝经,但主流归肾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祛湿。
主治
肾虚肾寒: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阳痿遗精:男性滑精、女性白带下浊。
寒湿诸证:双下肢浮肿、宫寒痛经。
五、相关配伍
配附子:增强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治肾脏虚冷、胁胀腹痛。
配覆盆子:增强补肾固精之功,治肾阳亏虚所致滑精、腰酸背痛、阳痿早泄。
配香附:增强散寒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治妇女冲任虚寒、经行腹痛。
配干姜:增强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治中焦虚寒所致腹痛腹泻。
配巴戟天:增强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强筋健骨之功,治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
配补骨脂:增强补肾助阳、散寒止痛、温脾止泻之功,治脾肾阳虚之泄泻、脘腹冷痛、阳痿遗精。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七、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或有湿热的病人禁服。
孕妇慎用,过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八、炮制
生用:洗净,干燥,捣碎。
炒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香气逸出,增强温肾散寒之力。
九、鉴别
性状:种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5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有灰色短毛,两侧各有一深斜沟,两沟相接处为种脐。质坚硬,气香,味微苦。
显微:含油管碎片、中果皮纤维、内果皮细胞。
理化:含葫芦巴碱、薯蓣皂甙元葡萄糖甙等成分。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可用玻璃瓶或铁罐保存,避免潮湿。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葫芦巴碱、番木瓜碱、胆碱、薯蓣皂甙元葡萄糖甙、牡荆素等。
药理作用
温肾助阳:改善肾阳不足症状。
抗生育作用:减少雄性大鼠精液量,降低精子动力。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化巨噬细胞。
其他作用:减少胆固醇,控制糖尿病和绝经期综合症,抗辐射,帮助人体利用氧气。
临床应用
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小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
复方制剂如“胡芦巴丸”用于小肠疝气。
十二、总结
葫芦巴为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要药,尤擅治肾虚寒湿诸证。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但阴虚火旺者禁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及配伍禁忌,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