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花椒又称蜀椒、川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大椒、香椒、青花椒、山椒、野椒、臭椒、汉椒。需注意与青花椒(藤椒)、竹叶椒等近缘种区分。
二、入药部位
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后除去种子及杂质,生用或炒用。
三、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部分文献提及归肺经,但主流归脾、胃、肾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燥湿。
主治
脘腹冷痛:脾胃虚寒所致胃痛、腹痛、呕吐泄泻。
虫积腹痛: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
湿疹瘙痒:外治湿疹、阴痒、疥疮。
寒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
牙痛:单用或配伍细辛、白芷。
五、相关配伍
配干姜:增强温中散寒、止痛作用,治胃寒腹痛(《伤寒论》大建中汤)。
配乌梅:治蛔厥腹痛(《伤寒论》乌梅丸)。
配苦参、蛇床子:外治湿疹瘙痒(《外科正宗》)。
配细辛、白芷:治风火牙痛(《御药院方》)。
配吴茱萸:治寒凝胃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研末吞服0.5~1g)。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阴虚火旺者禁服,孕妇慎用,过量易致中毒(头晕、恶心)。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孕妇、过敏体质者。
副作用:内服过量可能致中毒(头晕、恶心、呕吐);外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红肿、瘙痒)。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温热药(如附子、肉桂)长期同用。
八、炮制
生用:拣去杂质,洗净,干燥,捣碎。
炒用:文火炒至微焦,有香气逸出,增强温中散寒之力(《本草纲目》)。
九、鉴别
性状:果皮呈紫红色或棕红色,表面有细皱纹和颗粒状突起,气香,味辛辣。
显微:含油室碎片、导管及薄壁细胞。
理化:水试显红色(正品),升华后可见针状结晶;薄层色谱与挥发油成分一致。
十、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封防蛀。可用玻璃瓶或铁罐保存,避免与挥发性物质接触。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柠檬烯、芳樟醇、乙酸龙脑酯)、生物碱(花椒碱)、酰胺类(羟基甲位花椒碱)、木脂素等。
药理作用
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缓解关节炎。
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效。
驱虫:麻痹蛔虫、蛲虫,使其排出体外。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降血压: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临床应用
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湿疹。
复方制剂如“花椒散”用于蛔虫病。
十二、总结
花椒为温中散寒、杀虫止痒要药,尤擅治脾胃虚寒及虫积腹痛。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抗菌作用,但阴虚火旺者禁用。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及配伍禁忌,孕妇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