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化橘红又称化皮、化州橘红、柚皮橘红、毛柑、毛化红、赖橘红等,不同地区和文献中可能有其他俗称,但以上名称较为常见。
二、入药部位
来源: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及近成熟干燥外层果皮。
炮制: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称“光七爪”或“光五爪”。药用部位为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需经沸水烫制、去瓤、晒干或焙干等工序。
三、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肺、脾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行气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消食化滞: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腹胀。
舒肝理气: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症。
安神定志:改善失眠多梦、焦虑烦躁。
主治
呼吸系统:咳嗽痰多(尤适寒咳)、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呕吐、腹胀。
其他:胸闷、情绪不稳、寒凝痛症、失眠。
五、相关配伍
配甘草:增强化痰止咳功效,适于肺燥咳嗽。
配菊花:调理肠胃,通便排毒,适于肺热患者。
配枸杞:增强免疫力,适于体虚者。
配黄芪:补气固表,改善气虚症状。
配胖大海:利咽开音,适于咽喉不适。
经典方剂:如“甘橘炖川贝”(化橘红、甘草、半夏、川贝),用于化痰止咳。
六、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3-10克,煎煮20-30分钟。
研末吞服:1-3克/次。
泡水代茶饮:切片沸水冲泡,闷泡10-15分钟,可反复冲泡。
外用:捣碎或研粉外敷患处,需注意皮肤敏感测试。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体质虚弱、气虚阴虚者。
肺热咳嗽(黄痰)、热症患者。
孕妇及儿童慎用。
过敏体质者。
饮食禁忌
- 服用期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防上火或刺激咽喉。
八、炮制方法
化橘红:原药材去杂质,润软后切丝,干燥。
炒化橘红:文火炒至深黄色。
蜜化橘红:与炼蜜拌匀,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每100kg化橘红用炼蜜20kg)。
九、鉴别
外观:
表面有浓密柔顺的绒毛(黄绿色或灰绿色),横切面可见“菊花纹”或“车轮纹”。
质硬脆易掰断,断面油润有光泽。
气味:辛香浓郁,无刺鼻化学味。
泡水:
汤色金黄透亮,绒毛悬浮,药香持久。
伪品汤色浑浊或褪色。
产地:认准广东化州(如平定镇、文楼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十、贮藏
方法:密封罐保存(玻璃、陶罐),置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
梅雨季节定期检查,受潮时暴晒或烘干后密封。
橘红果比切片更易保存。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含挥发油、黄酮类、香豆素、多糖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抑菌作用。
药理作用
镇咳祛痰: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稀释。
助消化: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蠕动。
抗菌: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 用于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十二、总结
化橘红为理气化痰要药,尤适寒痰湿痰所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兼顾消化系统调理。使用时需严格辨证,体质虚弱、热症患者禁用,孕妇及儿童慎用。炮制与贮藏得当可保证药效,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并拓展了临床应用范围。购买时需注意鉴别正品,避免伪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