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槐花又称槐蕊、槐米、金槐花、豆槐花。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炒槐花、槐花炭等。
二、入药部位
来源: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未开放的花蕾称“槐米”,开放的花称“槐花”。
炮制:生槐花(直接干燥)、炒槐花(文火炒至深黄色)、槐花炭(中火炒至焦褐色)。
三、性味归经
生槐花:性微寒,味苦,归肝、大肠经。
炒槐花:性平,味苦,归肝、大肠经(苦寒之性缓和)。
槐花炭:性涩,味苦,归肝、大肠经(止血作用增强)。
四、功效主治
生槐花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炒槐花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缓和苦寒之性。
主治: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如中风失音)。
槐花炭
功效:凉血止血,涩肠止血。
主治:咯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等各种出血症。
五、相关配伍
生槐花配伍:
与荆芥配伍,研磨后服用可治疗大肠下血。
与炮制后的牡蛎配伍,研磨为末状,治疗白带不止。
槐花炭配伍:
与地榆、侧柏叶配伍,治疗下消化道出血(如槐花散)。
传统方剂槐花散用于结膜炎辅助治疗。
六、用法用量
内服:
生槐花:煎汤,5~10g;或入丸、散。
炒槐花:煎汤,5~10g;或入丸、散。
槐花炭: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者慎用生槐花。
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孕妇慎用(尤其生槐花)。
饮食禁忌
- 服用期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防刺激肠胃或影响药效。
八、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及灰屑。
炒制: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取出晾凉。
制炭: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水少许,取出晾干。
醋制:醋喷淋拌匀,文火炒至微变色(每10kg槐花用醋1kg)。
蜜制:蜂蜜加热至沸,倒入槐花炒至不粘手(每500g槐花用蜂蜜120g)。
九、鉴别
生槐花:皱缩卷曲,花萼黄绿色,花瓣黄色或黄白色,近圆形,先端微凹。
炒槐花:表面深黄色,苦寒之性缓和。
槐花炭: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味苦涩。
伪品:洋槐(刺槐)花白色,花萼棕红色或绿色,形态不同。
十、贮藏
方法: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事项:定期检查,受潮时及时晾晒或烘干。炮制品(如槐花炭)需密封保存。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及其糖苷)、生物碱类(槐定碱、槐胺碱)、三萜类(槐花酸)、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抗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降血压:扩张血管,辅助降低收缩压。
止血:炮制后鞣质和槲皮素含量增加,增强止血效果。
临床应用
- 用于高血压、出血症(如便血、崩漏)、炎症性疾病(如结膜炎、关节炎)的辅助治疗。
十二、总结
槐花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生品以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为主,炒品缓和苦寒之性,炭品增强止血作用。使用时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炮制品,脾胃虚寒及孕妇慎用。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并揭示了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