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槐角又称槐实、槐子、槐荚、槐豆、槐连灯、九连灯、天豆、槐连豆等,这些别名反映了其形态特征和民间用途。
二、入药部位
槐角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呈念珠状,长1-6厘米,直径0.6-1厘米,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皱缩粗糙,背缝线一侧呈黄色。种子为肾形,棕黑色,一侧有灰白色种脐,质坚硬。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润肠通便。
主治
出血症:肠热便血、痔肿出血、吐血、咯血、尿血等。
肝火上炎: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湿热证:阴疮湿痒、心胸烦闷。
便秘:肝热或肠燥所致的便秘。
五、相关配伍
经典方剂
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槐角(炒)一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斤。
功效:清肠疏风,凉血止血。
主治:肠风泻血、痔疮肿痛。
槐角散(《良朋汇集》)
组成:槐角(炒黄)、管仲(炒黄)各等分。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淋、妇人崩漏不止。
明目槐子丸(《圣济总录》)
组成:槐子(炒)一两,黄连(去须)二两。
功效:清热明目。
主治:眼热目暗。
六、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6-9克。
入丸、散:2-5钱。
嫩角捣汁:适量。
外用:
- 水煎洗、研末掺或油调敷。
蜜槐角:
- 每100公斤槐角用炼蜜5公斤,增强润肠作用。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及孕妇慎用。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需遵医嘱,避免过量。
八、炮制
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及果柄,筛去灰屑。
蜜炙:文火炒至鼓起,喷洒炼蜜水,炒至光亮不粘手。
炒炭: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
古代炮制:包括乳汁制、胆汁制、蒸制等,现代以炒法和蜜炙为主。
饮片性状
槐角: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种子肾形,气微,味苦。
蜜槐角:表面光亮,味微甜。
槐角炭:表面焦黑色,内部黄褐色。
九、鉴别
显微特征
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可见环式气孔。
种皮栅状细胞:侧面观柱状,顶面观多角形,底面观类圆形。
草酸钙方晶:菱形或棱柱形。
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孔沟明显。
十、贮藏
条件:干燥、阴凉、通风、避光处,温度≤30℃,相对湿度65-75%。
安全水分:9-14%。
注意事项:防霉、防虫蛀,定期检查,轻度霉变可晾晒或密封充氮养护。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黄酮类:染料木素、槐属苷、芦丁(含量较高)。
异黄酮类:槐属双苷、山柰酚糖苷-C。
其他:槐糖、半乳甘露聚糖、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
药理作用
抗菌: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调节血糖:槐角浸膏可暂时升高家兔血糖并出现尿糖。
止血:槐角炭用于止血,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
泌尿系感染:槐角浸膏治疗28例,痊愈20例,好转5例。
痔疮出血:槐角丸广泛应用于痔疮及肠道出血。
十二、总结
槐角为豆科植物槐的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功效。其炮制方法多样,以蜜炙和炒炭为主,临床常用于治疗便血、痔疮、肝热头痛等症。使用时需注意禁忌,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调节血糖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