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槐米又称槐角米、槐米仁、槐角霜。需注意,部分资料提及“地榆”为别名,但地榆为另一植物,可能存在混淆,建议以“槐米”为标准名称。

二、入药部位

槐米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与槐花(开放的花朵)不同,槐米特指未开放的花蕾。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微寒(部分资料称“性寒”,以微寒为准)。

  • 归经:归肝、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1.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便血、痔血、崩漏、吐血、衄血等。

  2. 清肝泻火:治疗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3. 润肠通便:含膳食纤维,缓解便秘、肠燥。

  4. 抗炎抗菌:抑制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皮肤真菌(如银屑病、急性乳腺炎)。

  5. 抗氧化:含芦丁、槲皮素,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

主治

  • 出血症(便血、痔血、崩漏等)。

  • 肝热证(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 便秘、肠燥。

  • 皮肤真菌感染(如银屑病、颈淋巴结结核)。

五、相关配伍

经典方剂

  1. 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槐米(炒)、地榆、当归、防风、黄芩、枳壳。

    • 功效:清肠疏风,凉血止血,治疗肠风泻血、痔疮肿痛。

  2. 槐米散(《良朋汇集》)

    • 组成:槐米(炒黄)、管仲(炒黄)。

    • 功效:凉血止血,治疗血淋、妇人崩漏。

  3. 明目槐子丸(《圣济总录》)

    • 组成:槐米(炒)、黄连。

    • 功效:清热明目,治疗眼热目暗。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10-15克。

    • 泡茶:每日5-10克,不宜过量长期饮用。

  • 外用

    • 研末调敷,治疗烫伤、皮肤感染。
  • 炮制

    • 生槐米: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炒槐米:文火炒至深黄色,缓和苦寒,增强止血,适合脾胃虚弱者。

    • 槐米炭:武火炒至焦褐色,止血力强,用于多种出血证。

七、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可能加重腹泻、腹痛)。

    • 孕妇及经期女性禁用(活血化瘀,增加流产或经血过多风险)。

    • 过敏体质者初次使用需小剂量测试。

  • 药物相互作用

    • 避免与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同用,增加出血风险。
  • 注意事项

    • 长期服用需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压。

    •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区分证型(仅适用于血热妄行出血)。

八、炮制方法

  1. 生槐米: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 炒槐米:文火炒至深黄色,晾凉。

  3. 槐米炭: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喷洒清水灭火星,炒干晾凉。

九、鉴别

  • 外观

    • 生槐米:卵圆形或椭圆形,黄绿色或浅黄色,花萼钟状,未开放花瓣包裹。

    • 炒槐米:深黄色,形态略萎缩。

    • 槐米炭:焦褐色,内部焦黄。

  • 显微特征

    • 花粉粒:类球形,表面有细刺状突起。

    • 非腺毛:1-3细胞,壁厚,具疣状突起。

    • 草酸钙方晶:菱形或棱柱形。

十、贮藏

  • 条件:干燥、阴凉处,避光,密封防潮。

  • 安全水分:≤12%。

  • 注意事项:定期检查,防霉变、虫蛀。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黄酮类: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皂苷:赤豆皂苷、大豆皂苷、槐花皂苷。

  • 其他:蛋白质、氨基酸、硒、维生素E、脂肪酸(油酸、亚油酸)。

药理作用

  1. 止血:芦丁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出血。

  2. 抗炎抗菌:抑制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皮肤真菌。

  3. 抗氧化:槲皮素清除自由基,防癌抗癌(如白血病、前列腺癌)。

  4. 降血压/血脂:芦丁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临床应用

  • 出血性疾病:治疗痔疮出血、胃溃疡出血、子宫出血。

  • 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

  • 皮肤病:银屑病、急性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

十二、总结

槐米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蕾,性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润肠通便的功效。其炮制方法多样(生用、炒用、炭用),临床常用于血热出血、肝热目赤及便秘。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脾胃虚寒、孕妇)及药物相互作用,现代研究证实其抗氧化、抗炎、降血压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及心血管保健。

十三、附图

药材

中药-槐米-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