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黄药子又称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土芋、草药子、黄药、黄大戟、草黄药子等。在《本草纲目》中,它被称为黄药或黄药根,部分地区因其外形称其为“金线吊葫芦”。

二、入药部位

黄药子的入药部位是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茎。通常在栽种2-3年后的冬前采挖,去掉茎叶、须根,洗净后切厚片(1-1.5cm),晒干或鲜用。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苦、辛,性凉,有小毒。

  • 归经:归肝、胃、心、肺经。部分文献提及归肝、心经,如《本草经疏》指出其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1. 解毒消肿:用于疮疖、痈肿、蛇虫咬伤等。

  2. 化痰散结:治疗甲状腺肿大(瘿气)、淋巴结结核(瘰疬)。

  3. 凉血止血:适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等出血症。

  4. 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显示其对胃癌、食道癌等有一定疗效,常以酒剂或丸剂形式使用。

主治

  • 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

  • 吐血、咯血、百日咳。

  • 疮疖、蛇虫咬伤。

  • 癌肿(如胃癌、食道癌)。

五、相关配伍

经典配伍

  1. 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一两,水煎服(《圣济总录》)。

  2. 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为散,煎阿胶汤调下(《圣济总录》)。

  3. 治疮疖:黄药子末,冷水调敷(《简要济众方》)。

  4. 治瘿气:黄药子一斤,酒浸后每日服一盏(《斗门方》)。

  5. 抗肿瘤配伍:与夏枯草、昆布等同用,增强软坚散结效果。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6-9克(或浸酒)。

    • 研末:1-2克。

  • 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 炮制:生用或醋制减毒。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肝病患者慎用。

  •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

  • 痈疽已溃者不宜服用。

注意事项

  • 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毒性,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

  • 避免与温燥药物同用,以防加重热毒。

八、炮制

  • 生用:洗净,切片,干燥。

  • 醋制:切片后用醋拌匀,文火炒干,以减缓寒性并增强止血作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块茎:呈类圆形或圆锥形,直径3-8cm,外皮黑褐色,密布细根及根痕。

  • 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颗粒状,质脆易折断。

显微鉴别

  • 含淀粉粒、草酸钙针晶、黏液细胞等。

十、贮藏

  • 条件:密封,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 安全水分:≤12%。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含二萜类化合物(如黄独素B、C)、薯蓣皂苷元、鞣质、淀粉等。

  • 毒性成分:皂苷、萜类(可能导致肝损伤)。

药理作用

  1. 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

  2. 抗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

  3. 保肝:部分研究显示其对化疗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但需注意其本身肝毒性。

  4. 止血: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

临床应用

  • 用于甲状腺疾病、癌症辅助治疗,但需严格监控肝功能。

十二、总结

黄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性凉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胃、心、肺经。其功效包括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及抗肿瘤,临床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疮疖、癌肿等。使用时需注意其肝毒性,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孕妇及肝病患者禁用。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肿瘤和抗炎作用,但需在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

十三、附图

原态

中药-黄药子-原态.jpg

药材

中药-黄药子-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