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广藿香又称藿香、排香草、刺蕊草、海藿香,是《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藿香,与土藿香(藿香)为同属不同种植物。

二、入药部位

广藿香的入药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花。通常在夏季枝叶茂盛时采割,晒干或阴干后使用,主产广东、海南等地。

三、性味归经

  • 性味:辛,微温。

  • 归经:归脾、胃、肺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1. 芳香化浊:祛除脾胃湿浊,改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

  2. 和中止呕:缓解胃寒或暑湿引起的呕吐。

  3. 发表解暑:用于暑湿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4. 抗菌抗炎:现代研究显示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主治

  • 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暑湿感冒:发热、头痛、胸闷、腹泻。

  • 呕吐泄泻:脾胃湿浊所致的胃肠不适。

  • 皮肤疾病:湿疹、痱子(外用)。

五、相关配伍

经典方剂

  1.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广藿香、紫苏、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陈皮、半夏、白术、桔梗、甘草。

    •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治疗暑湿感冒、呕吐泄泻。

  2. 藿香配佩兰

    • 功效:增强化湿解暑作用,用于暑湿证。
  3. 藿香配半夏、陈皮

    • 功效:燥湿和胃,降逆止呕,治疗湿阻中焦的呕吐。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5-10克(鲜品加倍)。

    • 散剂:1-3克。

  • 外用

    • 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患处。
  • 炮制

    • 生用:直接干燥后使用。

    • 鲜用:新鲜广藿香,气味更浓,效果更佳。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 阴虚火旺者: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者禁用。

  • 胃热呕吐者:胃热炽盛所致的呕吐不宜使用。

  • 孕妇:慎用,可能刺激子宫。

注意事项

  • 配伍禁忌:避免与温燥药物(如附子、肉桂)同用,以防助热。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八、炮制

  • 生广藿香:除去杂质、老梗及根,切段,晒干或低温干燥。

  • 鲜广藿香:取新鲜药材,除去杂质、枯叶、老梗及根,切段使用。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方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略带紫色,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髓部中空。

  • :对生,叶片心形至宽卵形,两面被微柔毛及腺点,气清香,味淡、微凉。

显微鉴别

  •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非腺毛3-8细胞,壁具疣状突起。

理化鉴别

  • 化学定性:取广藿香粉末加石油醚冷浸,滤液挥干后加香草醛硫酸试液,显紫红色。

  • 薄层色谱:以百秋李醇为对照品,展开后显相同颜色斑点。

十、贮藏

  • 条件:密封,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 安全水分:≤12%。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挥发油:含广藿香醇、百秋李醇、α-蒎烯、β-蒎烯等。

  • 黄酮类:芹菜素、木犀草素等。

  • 其他:萜类、生物碱、鞣质等。

药理作用

  1. 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抗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

  3. 调节胃肠: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

  4. 抗肿瘤:部分成分显示抑制癌细胞活性。

临床应用

  •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

  • 呼吸系统疾病:暑湿感冒、咳嗽。

  • 皮肤科:湿疹、痱子(外用)。

十二、总结

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藿香,主产广东、海南等地。其性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核心功效为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临床用于湿阻中焦、暑湿感冒、呕吐泄泻等症。使用时需注意阴虚火旺者及孕妇禁用,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抗炎及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及皮肤科疾病。

十三、附图

广藿香-原态

中药-广藿香-原态.jpg

广藿香-药材

中药-广藿香-药材.jpg

藿香-原态

中药-藿香-原态.jpg

藿香-饮片

中药-藿香-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