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僵蚕又称天虫、僵虫、白僵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息风止痉药。

二、入药部位

僵蚕的入药部位为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通常在蚕体感染白僵菌后,待其死亡并干燥后采收,主产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三、性味归经

  • 性味:咸、辛,性平。

  • 归经:归肝、肺、胃经。

四、功效主治

功效

  1. 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如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2. 祛风止痛:缓解风热头痛、目赤咽痛及风疹瘙痒。

  3. 化痰散结:治疗瘰疬痰核、发颐痄腮(腮腺炎)。

主治

  • 肝风内动证:惊痫抽搐、小儿急惊风、破伤风。

  • 风热证:风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 痰核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

  • 皮肤疾患:风疹、荨麻疹、皮肤瘙痒。

五、相关配伍

经典配伍

  1.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 组成:僵蚕、全蝎、白附子。

    •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治疗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2. 六味汤(《喉科指掌》)

    • 组成:僵蚕、桔梗、甘草、荆芥、防风、薄荷。

    • 功效:疏风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风热喉痹、声音嘶哑。

  3. 僵蚕饮(《圣济总录》)

    • 组成:僵蚕、天竺黄、半夏、陈皮。

    • 功效:化痰息风,治疗癫痫、痰多抽搐。

六、用法用量

  • 内服

    • 煎汤:5-10克。

    • 研末冲服:1-3克/次,每日1-2次。

  • 炮制

    • 生用:息风止痉力强,用于急症抽搐。

    • 麸炒:缓和辛散之性,增强化痰散结作用,用于瘰疬痰核。

七、使用禁忌

禁忌人群

  • 阴虚火旺者: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者禁用。

  • 血虚生风者: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者慎用。

  • 过敏体质者:初次使用需小剂量测试,以防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 凝血功能障碍者:僵蚕有抗凝作用,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倾向者禁用。

  • 肝昏迷患者:含草酸铵,可能加重肝性脑病。

注意事项

  • 配伍禁忌:避免与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同用,可能降低药效。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避免饮酒。

八、炮制

  • 生僵蚕:除去杂质及残丝,洗净,晒干。

  • 麸炒僵蚕:麸皮武火加热至冒烟,加入僵蚕拌炒至表面黄色,筛去麸皮,放凉。

九、鉴别

性状鉴别

  • 外观: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白色粉霜状菌丝和分生孢子。

  • 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丝腺环4个,质硬而脆,易折断。

  • 气味: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

  • 菌丝与孢子:表面可见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

  • 丝腺环:断面可见亮棕色或亮黑色环状结构。

十、贮藏

  • 条件:密封,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 安全水分:≤13%。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 蛋白质与氨基酸: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

  • 其他成分:草酸铵、脂肪、铁、锌、铜、锰、铬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 抗肿瘤:抑制肝癌细胞、艾氏腹水癌生长。

  2. 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微弱抑制作用。

  3. 降糖:治疗四氧嘧啶实验型糖尿病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 抗凝:延长凝血时间,类似低分子肝素作用。

  5. 催眠抗惊厥:醇水浸液有催眠作用,五虎追风散可降低惊厥死亡率。

  6. 免疫调节:多肽成分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白细胞介素-2协同作用。

临床应用

  • 神经系统疾病:癫痫、面神经麻痹、小儿急惊风。

  • 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

  • 皮肤疾病: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

十二、总结

僵蚕为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后的干燥体,性平,味咸、辛,归肝、肺、胃经。其核心功效为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临床广泛用于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等症。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血虚生风者),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肿瘤、抗菌、降糖等多重药理作用,但需在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

十三、附图

原态

中药-僵蚕-原态.jpg

药材

中药-僵蚕-药材.jpg

中药-僵蚕-药材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