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金精石又称金晶石、蛭石、猫金,部分文献提及“金石”可能为其俗名,需注意与“金礞石”区分,两者虽同属硅酸盐类矿物,但成分与功效存在差异。

二、入药部位

为硅酸盐类矿物水云母-蛭石族矿物,主要包括水金云母、水黑云母或蛭石。采挖后需去除泥沙及杂石,挑选纯净块片入药,形态多为不规则片状,颜色以金黄、暗棕至墨绿为主,表面具金属光泽,质柔软易剥离。

三、性味归经

  • 性味:性寒,味咸,有小毒。

  • 归经:归心、肝、肾经。

四、功效主治

  1. 镇惊安神

    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尤善治心神不宁。《本草纲目》载其“水磨少许服,镇心神不宁”。

  2. 明目退翳

    治疗目疾翳障、视物模糊,可配伍石决明、蒺藜增强疗效(《四川中药志》)。

  3. 止血收敛

    古籍记载其可治肺损吐血、嗽血,现代研究提示可能通过吸附作用实现。

  4. 软坚散结

    对痰热咳喘、瘰疬痰核有一定效果,可辅助治疗甲状腺结节等。

五、相关配伍

  1. 神圣眼药

    与蕤仁、银精石、炉甘石等配伍,治疗目疾。

  2. 菩萨散

    联合菩萨石、太阴石等18味矿物药,用于远年近日眼疾。

  3. 八金散

    与银精石、阳起石等配伍,治疗癞病(可能指皮肤疾患)。

  4. 镇心方

    单味水磨服,治心神不宁。

六、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每日3-6克;或煎汤(现代应用多以丸散为主)。

  • 外用:水飞点眼。

  • 注意:过量可能引发壅气、生痰,需严格控制剂量。

七、使用禁忌

  1. 体质禁忌

    • 心气虚、无惊邪者忌用(《四川中药志》)。

    • 脾胃虚寒、体质虚寒者慎服。

  2. 特殊人群

    • 孕妇禁用,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配伍禁忌

    目前未明确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但需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以防加重寒性。

八、炮制

  1. 生用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砸碎即可。

  2. 煅制

    武火煅至红透,放凉后碾粉,增强吸附性,便于粉碎与煎出有效成分。

  3. 醋淬

    部分传统炮制方法提及醋淬,但现代多采用明煅法。

九、鉴别

  1. 外观鉴别

    • 不规则片状,金黄至墨绿色,表面具金属光泽,质软可剥离,灼热后迅速膨胀。
  2. 化学鉴别

    • 微溶于盐酸,溶液呈浅黄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变碧蓝色,伴白色沉淀转蓝。
  3. 显微特征

    • 偏光镜下呈无色至浅褐黄色,具多色性与吸收性,解理完全,二轴晶正光性。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煅制品需密封保存,避免吸湿影响药效。

十一、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 主含氧化硅(37-42%)、氧化镁(14-23%)、氧化铝、氧化铁及微量元素(钛、钡、锰、锌等)。
  2. 药理作用

    • 吸附解毒:吸附痰液及体内毒素,辅助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 清热抗炎:性寒清热,适用于肺热咳喘、胃热口苦。

    • 软坚散结:对痰火积聚引发的结节有一定改善作用。

  3. 临床应用

    • 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喘)及眼科疾病(如翳障),常配伍其他矿物药增强疗效。

十二、总结

金精石为硅酸盐类矿物药,性寒味咸,归心、肝、肾经,具镇惊安神、明目退翳、止血软坚之效。临床多用于心悸、目疾、咳喘及痰核,内服以丸散为主,外用点眼。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体质虚寒、心气虚者忌用,孕妇禁用。现代研究支持其吸附解毒与抗炎作用,但毒性及长期应用安全性需进一步探讨。

十三、附图

中药-金精石-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