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京大戟又称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需注意与茜草科植物红大戟区分,两者来源不同。

二、入药部位

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干燥根,主产江苏,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三、性味归经

  • 性味:性寒,味苦;有毒。

  • 归经:归肺、脾、肾经。

四、功效主治

  1. 泻水逐饮

    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尤善治实热内结之证。

  2. 消肿散结

    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外用可敷疥癣。

  3. 通利二便

    缓解便秘与小便不利,促进积滞排泄。

  4. 活血祛瘀

    适用于跌打损伤、经闭痛经,改善微循环。

  5. 解毒杀虫

    对寄生虫及皮肤疾患有辅助作用。

五、相关配伍

  1. 配甘遂、芥子

    增强祛痰逐饮功效,治痰饮咳嗽、胸胁痛。

  2. 配大枣

    缓和药性,护胃气,用于峻下逐水(如十枣汤)。

  3. 配木香

    逐水行气,治水湿气滞喘满。

  4. 配荸荠子

    加强峻下逐水,治湿热水肿。

  5. 配苍术

    行水健脾,治湿困脾水肿。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

  • 外用:研末敷贴。

  • 注意:严格剂量,过量易致呕吐、腹泻。

七、使用禁忌

  1. 孕妇禁用: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引发流产。

  2. 体质虚弱者慎用:易耗伤正气,需配伍补益药。

  3. 忌与甘草同用:属中药十八反,同用致毒。

  4. 过敏者禁用:可能引发皮肤瘙痒、呼吸困难。

  5. 肝肾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加重肝肾负担。

八、炮制

《中国药典》规定炮制方法为醋煮法,以减毒增效。生品毒性大,醋制后降低刺激性,增强逐水作用。

九、鉴别

  1. 形态:根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

  2. 质地: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

  3. 气味:特殊气味,味苦。

  4.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主产江苏。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虫,可加干燥剂或密封保存。煅制品需密封防潮。

十一、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含大戟苷、三萜类化合物(如大戟二烯醇)、蒽醌衍生物。

  2. 药理作用

    • 利尿抗炎:促进水分排泄,减轻水肿。

    • 抗肿瘤:抑制某些癌细胞增殖(如肝癌细胞)。

    • 毒性:主要毒性成分为大戟二烯醇,需控制剂量。

  3. 临床应用

    用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常配伍甘遂、芫花(如十枣汤)。

十二、总结

京大戟为峻下逐水要药,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脾、肾经。功擅泻水逐饮、消肿散结,适用于水肿、痰饮、痈肿等实证。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孕妇及体虚者忌用,忌与甘草配伍。现代研究支持其利尿抗炎作用,但毒性需警惕,临床应用需遵循医嘱。

十三、附图

原态

中药-京大戟-原态.jpg

药材

中药-京大戟-药材.jpg

饮片

中药-京大戟-饮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