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九香虫又称黑兜虫、瓜黑蝽、屁板虫、蜣螂虫、打屁虫、香虫、香姑娘,属蝽科昆虫,主产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二、入药部位

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全体。冬春季捕捉,置沸水中烫死或酒闷死后,微火烘干入药。

三、性味归经

  • 性味:咸,温。

  • 归经:归肝、脾、肾经。

四、功效主治

  1. 理气止痛

    用于寒郁中焦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胀痛、胁肋疼痛,可配木香、川楝子等同用。

  2. 温肾助阳

    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腰膝冷痛,常配淫羊藿、杜仲等。

  3. 活血通络

    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促进气血运行。

  4. 其他

    现代研究提示对肝硬化腹水、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有一定辅助作用。

五、相关配伍

  1. 配木香、川楝子

    治肝胃气滞之脘腹胀痛。

  2. 配淫羊藿、杜仲

    治肾阳不足之阳痿腰痛。

  3. 配香附、延胡索

    朱良春经验方,治慢性胃炎、胃溃疡之气滞血瘀。

  4. 配白术、山茱萸

    补肝肾、健脾胃,用于脾肾两虚之证。

  5. 配高良姜、陈皮

    治寒郁中焦之脘腹冷痛。

六、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研末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 外用:未明确记载,可参考传统用法敷贴。

七、使用禁忌

  1. 体质禁忌

    • 阴虚内热、实热证者慎用(可能加重燥热)。

    • 孕妇忌用(活血作用可能致流产)。

  2. 过敏者禁用

    可能引发皮肤瘙痒、呼吸困难。

  3. 剂量控制

    过量易致胃肠刺激(如恶心、腹痛)。

八、炮制

文火微炒:拣净杂质,筛去灰屑,以文火炒至表面微黄,增强药效并减毒。

九、鉴别

  1. 形态特征

    • 呈六角状椭圆形,长1.8-2.2cm,宽1-1.2cm,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

    • 背部有膜质翅,腹部棕红或棕黑,质脆,有特异腥臭味。

  2. 与小皱蝽区分

    小皱蝽虫体较小(长0.6-1.3cm),不能作九香虫用。

  3. 质量标准

    以个均匀、棕褐色、油润发亮、无虫蛀者为佳。

十、贮藏

置木箱内衬油纸,置干燥处,防霉蛀。煅制品需密封保存。

十一、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

    • 含九香虫油(棕榈酸、油酸等)、甲壳素、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锌、硒)。
  2. 药理作用

    • 调节消化系统:促进胃液分泌,缓解胃肠痉挛。

    • 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氧化损伤。

    • 增强免疫:激活巨噬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

    • 改善性功能:可能与调节睾酮水平相关。

  3. 临床应用

    •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肝硬化腹水。

    • 男科疾病:肾阳虚型阳痿、精冷不育。

    • 妇科疾病:寒凝血瘀型痛经、闭经。

    • 疼痛疾病: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十二、总结

九香虫为理气、温阳、活血要药,性咸温,归肝、脾、肾经。临床广泛用于脘腹胀痛、阳痿腰痛及跌打损伤等症,需严格掌握剂量,阴虚内热及孕妇慎用。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并拓展了其在消化、男科、妇科等领域的应用。

十三、附图

药材

中药-九香虫-药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