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决明子又称草决明、马蹄决明、假绿豆、还瞳子、羊角豆,属豆科植物,因“明目”功效得名。
二、入药部位
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干燥入药。形态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背腹面各有一条凸起的棱线。
三、性味归经
性味:性寒,味甘、苦。
归经:归肝、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清肝明目
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视物模糊,常配伍菊花、枸杞子。
润肠通便
治疗热结便秘、肠燥便秘,促进肠道蠕动,软化粪便。
降血压、降血脂
现代研究显示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高血压、高血脂。
抗炎抗菌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挥发油成分可破坏微生物细胞膜。
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氧化损伤,保护肝脏。
五、相关配伍
配菊花、枸杞子
增强清肝明目,治肝火目赤、干眼症。
配火麻仁、郁李仁
润肠通便,治老年或体虚肠燥便秘。
配钩藤、夏枯草
平肝潜阳,降血压,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单味使用
泡茶饮,辅助降血脂、明目。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治疮肿。
炮制差异:生品偏于清肝,炒品缓和寒性,增强润肠。
七、使用禁忌
体质禁忌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性寒加重腹泻)。
孕妇禁用(可能引发子宫收缩)。
剂量控制:过量易致腹痛、恶心,需严格按量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用(可能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八、炮制
生决明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决明子
文火加热至微鼓起,呈黄褐色,有香气。
古代炮制
包括盐炙、酒炙等,现代以炒制为主,缓和寒性。
九、鉴别
形态特征
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长3-7mm,宽2-4mm。
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背腹面各有一条凸起的棱线。
质硬,破碎后可见种皮薄,胚乳灰白色,子叶黄色。
气微,味微苦,嚼之带黏性。
与水决明区分
水决明(豆科植物钝叶决明)种子形态相似,但表面无棱线,需通过显微鉴别区分。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炮制品需密封保存,避免吸湿。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蒽醌类(大黄酚、大黄素)、萘骈吡咯酮类(决明子苷)、脂肪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锌、硒)。
药理作用
降血压: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扩张血管。
降血脂:减少胆固醇吸收,抑制脂质合成。
抗炎:抑制COX-2和iNOS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延缓细胞氧化。
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转氨酶。
临床应用
代谢综合征:辅助调节血压、血脂、血糖。
眼科疾病:干眼症、视疲劳。
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
十二、总结
决明子为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要药,性寒味甘苦,归肝、大肠经。临床广泛用于肝火目赤、肠燥便秘及代谢综合征,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脾胃虚寒及孕妇慎用。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并拓展了降血压、降血脂等应用,炮制以炒制为主,贮藏需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