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苦楝皮又称楝根皮、苦楝根皮、楝皮、川楝皮,属楝科植物,因其苦味和驱虫功效得名。
二、入药部位
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或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皮或干燥树皮。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入药。形态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内表面淡黄色,质坚韧,纤维性强。
三、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归肝、脾、胃经。
四、功效主治
驱虫杀虫(核心功效)
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可麻痹或杀死寄生虫,促进其排出体外。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治疗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缓解湿热蕴结所致的皮肤病。
抗真菌作用
体外实验显示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抗炎镇痛
抑制炎症因子(如PGE₂),缓解肠道炎症引起的腹痛。
五、相关配伍
配槟榔
增强驱虫作用,治蛔虫、钩虫混合感染(《中药学》)。
配使君子
协同杀虫,改善小儿蛔虫疳积。
配黄柏、苦参
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的阴痒、带下。
配地肤子、白鲜皮
祛风止痒,治皮肤瘙痒症。
单味使用
煎汤外洗治疥疮、湿疹。
六、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鲜品15-30g);或入丸散;研末服每次1-2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严格控制剂量,过量易致中毒(如头晕、呕吐、抽搐)。
七、使用禁忌
体质禁忌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毒性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代谢困难,易蓄积中毒)。
体质虚弱者慎用(可能加重虚弱)。
疾病禁忌
- 心脏病患者慎用(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药物相互作用
- 避免与镇静药、麻醉药同用(增强中枢抑制)。
八、炮制
古代炮制
包括醋炙、酒炙、姜汁炙等,以减毒增效。
现代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硬柄,漂净,晾至半干,切丝干燥。
炮制目的
切丝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同时降低毒性,减少刺激。
九、鉴别
形态特征
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裂隙。
内表面淡黄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韧,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
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与混淆品区分
香椿皮:外表面红棕色,内表面红黄色,纤维性弱,味微苦。
秦皮:外表面灰白色,内表面黄白色,有菊花心纹,味苦。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炮制品需密封保存,避免吸湿。未加工干苦楝皮可保存1-2年,开封后尽快使用。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及有机酸。
药理作用
驱虫:川楝素抑制蛔虫肌细胞ATP酶,导致虫体痉挛性麻痹。
抗炎:抑制COX-2和5-LOX,减少炎症介质生成。
抗真菌: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抑制菌丝生长。
镇痛:通过调节阿片受体减轻疼痛。
临床应用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需遵医嘱)。
皮肤病:湿疹、疥癣(外用)。
肿瘤辅助治疗:体外实验显示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尚未临床推广)。
十二、总结
苦楝皮为有毒驱虫要药,性寒味苦,归肝、脾、胃经。临床主要用于蛔虫、钩虫、蛲虫病及湿疹、疥癣,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并揭示了驱虫、抗炎、抗真菌等机制,炮制以切丝干燥为主,贮藏需防潮防蛀。切记:本品有毒,非专业医师指导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