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蛞蝓又称鼻涕虫、蜒蚰、溜湫、土蜗、附蜗、托胎虫、蛞蜗、蜒蚰螺,因其形态和黏液特性得名。
二、入药部位
为蛞蝓科动物黄蛞蝓或野蛞蝓的干燥全体。夏季于潮湿阴暗处捕捉,洗净后焙干或晒干入药。形态呈不规则圆柱形,无外壳,体表湿润有黏液,触角两对,眼在长触角顶端。
三、性味归经
性味:咸,寒。
归经:归肝、肺、大肠经。
四、功效主治
祛风定惊
用于中风偏瘫、筋脉拘挛、惊痫抽搐,缓解风邪入侵经络之症。
清热解毒
治疗热毒壅盛所致的咽肿、喉痹、丹毒、痈肿,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
消肿止痛
缓解跌打损伤、疮疡肿痛及痔疮肿痛,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化痰止咳
适用于痰多咳嗽、支气管炎,稀释痰液并缓解气道痉挛。
调节免疫
增强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平衡免疫应答。
其他
现代研究提示对肺癌、胃癌、白血病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可缓解癌痛,延长生存期。
五、相关配伍
配五加皮、当归
治阳火燥扰、阴血亏竭所致的口歪身僻、四肢挛缩。
配贝母(玉涎丹)
治哮喘(除肾不纳气者),每次五分,日服二次。
配青梅或寒水石、青黛
治痰火风喉症,噙化或研末入药。
配葶苈子、松花贝母(定喘丸)
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满意。
单用
捣敷治痔疮肿痛、脚胫烂疮、丹毒痈肿;醋炙泡酒治闭经瘀血作痛。
六、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为丸,2-3条;或醋炙后泡酒服,每次一钱。
外用:研末或捣敷,5-10条;或醋浸捣烂加冰片敷患处(如丹毒痈肿)。
七、使用禁忌
体质禁忌
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本草经疏》)。
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畏盐(《得配本草》)。
孕妇及体质虚寒者慎用(性寒可能加重虚寒)。
疾病禁忌
- 哮喘肾不纳气者禁用玉涎丹。
药物相互作用
- 避免与温热性中药同用(可能减弱寒性)。
八、炮制
古代炮制
包括醋炙、酒炙等,以减毒或改变药性。
现代炮制
捕捉后洗净,焙干或晒干,研末或制成丸剂。鲜品可短期冷藏,干品密封保存。
九、鉴别
形态特征
无外壳,体柔软湿润,呈不规则圆柱形,体表有黏液。
触角两对,眼在长触角顶端,背部有同心圆皱褶或斑点。
与蜗牛区分
蜗牛有螺旋状外壳,蛞蝓无外壳,体表更光滑黏滑。
十、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密封保存。鲜品可短期冷藏(2-8℃),干品宜常温干燥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十一、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含凝集素(唾液酸)、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锌、硒)及生物碱。
药理作用
抗肿瘤:抑制肺癌(A549)、胃癌、白血病(P388)细胞增殖。
抗炎:抑制COX-2、PGE₂等炎症介质,缓解肿胀疼痛。
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促伤口愈合: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胶原蛋白合成。
临床应用
肿瘤辅助治疗:缓解癌痛,延长生存期(尚未大规模推广)。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玉涎丹、定喘丸)。
皮肤科:湿疹、疥癣、疮痈(外用)。
十二、总结
蛞蝓为咸寒之品,主祛风定惊、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中风、惊痫、喘息、痈肿等症。内服外用皆可,但需注意非风热证、小儿虚泄及畏盐者禁用,孕妇慎用。现代研究支持其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炮制以干燥研末为主,贮藏需防潮防蛀。使用前务必咨询专业医师,避免自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