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名

老鹳草的别名众多,包括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破铜钱、老鸹筋、贯筋、五齿粑、老鸹嘴、鹌子嘴等。

二、入药部位

老鹳草的入药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用功效:

  • :含生物碱及黄酮类成分,传统用于祛风湿、止痛,辅助治疗关节炎或寒湿痹痛,常煎汤或泡酒使用。

  • :鞣质含量较高,可收敛止血,用于外伤出血或腹泻的辅助治疗,多与其他药材配伍煎煮。

  • :含挥发油及皂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常鲜用捣敷或晒干后入药,用于疮痈肿毒或跌打损伤。

  • :富含花青素,可辅助缓解咽喉肿痛或目赤肿痛,多用于清热利咽的方剂中,煎剂或含漱使用。

  • 果实:含有机酸及矿物质,传统用于利尿消肿,辅助治疗水肿或小便不利,常与其他利水药配伍。

三、性味归经

老鹳草性味辛、苦,平,归肝、肾、脾经。

四、功效主治

老鹳草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泻痢、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 风湿痹痛:能疏利筋骨,通络止痛,对风湿痹痛、肌肤麻木、筋骨酸楚有良好疗效。

  • 跌打损伤: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 泄泻、痢疾:能抑制肠蠕动,有止泻作用,可用于治疗泄泻、痢疾。

  • 疮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治疮疡内服外用皆可。

五、相关配伍

老鹳草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 治腰扭伤:老鹳草根30g,苏木15g,煎汤,血余炭9g冲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

  • 治妇人经行受寒:五叶草五钱,川芎二钱,大蓟二钱,吴白芷二钱,引水酒一小杯,和水煎服。晚间服后忌风。

  • 治急慢性肠炎、下痢:牻牛儿苗18g,红枣9枚,煎浓汤,一日三回分服。

六、用法用量

  • 内服:一般用量为9-15克,煎汤或浸酒服用。

  • 外用: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制成软膏涂敷。

七、使用禁忌

  • 禁忌人群:老鹳草性偏寒,脾胃虚寒者慎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皮肤溃烂面积较大或渗出严重时,避免直接敷用;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过敏体质者需遵医嘱。

  • 注意事项:若用于慢性病(如类风湿)或严重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需结合规范治疗,不可替代抗生素或抗风湿药物。

八、炮制

老鹳草的炮制方法为除去残根及杂质,略洗,切段,晒干。

九、鉴别

  •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卷筒状,长5-15cm,直径0.4-1.4cm,厚约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

  • 显微鉴别:可见草酸钙簇晶、木栓细胞、分泌道碎片等特征。

十、贮藏

老鹳草应置阴凉干燥处贮藏,以防受潮、发霉或变质。

十一、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老鹳草含有鞣质、黄酮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具有降糖、免疫、镇咳、抗肿瘤等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流感病毒均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一定剂量下能抑制肠蠕动,而有止泻作用;但大剂量能促进肠蠕动,可使泻下。

  • 临床应用: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疝气、阴囊湿疹、癣和疥疮等。老鹳草软膏可用于治疗湿毒蕴结之痈疔疮疖、湿疹、水火烫伤等。

十二、总结

老鹳草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的中药材,其别名、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配伍、用法用量、使用禁忌、炮制、鉴别、贮藏及现代研究等信息均较为明确。在使用老鹳草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合理用药,并遵循医嘱以确保安全有效。

十三、附图

原态

中药-老鹳草-原态.jpg

药材

中药-老鹳草-药材.jpg